在开国将军中,刘培善中将的名字或许不如其他将领响亮,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他,但他的贡献却丝毫不逊色。虽然他没有参加长征,但他在南方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取得了许多成绩。陈毅元帅曾亲自为他担保:“刘培善是个好同志!” 刘培善出生于湖南茶陵县的一个贫苦农家。1927年,年仅15岁的他加入了当地的农协。两年后,17岁的刘培善被编入红军,担任副班长。成为红军战士后,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刘培善参与了多次反“围剿”战斗,他的职务也逐步提升,最终成为了团政委。1934年,红军主力部队撤离湘赣地区时,刘培善带领一部分队伍留下,继续与敌人进行游击战,为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提供掩护。 红军主力撤离后,敌人展开了疯狂的反扑,刘培善面对的斗争环境变得异常艰苦。他多次面临死亡威胁,几度险些丧命,幸亏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他总是能够巧妙脱离敌人的包围,继续带领队伍坚持下去。 在南方坚持了三年的艰苦斗争,刘培善的经历丝毫不亚于长征。当全面抗战爆发后,刘培善成为了新四军第一支队第2团的政委。第一支队的司令员是陈毅,此后他在陈老总的指挥下,多次立下战功,先后担任过纵队政委和旅政委。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刘培善已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他担任了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参与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斗。1949年,刘培善被任命为三野第10兵团的政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刘培善先后担任了第10兵团副政委、福建军区副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等重要职务。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福州军区工作期间,刘培善负责海防建设,他经常亲自前往岛屿,与驻岛官兵一起执勤、站哨。这样既能亲自了解防守情况,又能激励士气。每逢节假日,他还会自掏腰包为驻岛官兵增加伙食,关心他们的生活。刘培善的海防建设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评价。 然而,随着运动的到来,刘培善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他被安排到江西的农场参与劳动,开始了艰苦的农场生活。没想到,即便在农场,刘培善也未能安宁。后来,他被调回福州军区工作,但在1982年初,刘培善却再次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 自1968年2月起,刘培善不断遭受错误的批判,甚至有些人趁机对他进行打击,辱骂更是言辞激烈。这一切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最终在1968年5月8日,刘培善忍受不住压力,选择了自杀,年仅56岁。 刘培善去世后,他的妻子左英深感悲痛。此后,左英独自带着孩子生活,直到后来刘培善的名誉得到了恢复,才逐渐过上了更好的生活。1978年5月,福州军区为刘培善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