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权力之路充满了血腥与阴谋。她登上权力顶峰的过程中,许多李唐宗室的生命被她亲手斩断,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都对她既敬畏又恐惧。那些被她诛杀或流放的大臣贵族,更是数不胜数。然而,作为一代女帝,武则天心中也有着一个困扰她的问题,那就是:百年之后,皇位是应该归还给李唐家族,还是应该传给武氏子孙?这个问题,最终在宰相狄仁杰的帮助下找到了答案——李唐皇室依然赢得了朝廷的支持。武则天也终于明白,她最信任的大臣之一,狄仁杰,其实早已倾向于李唐家族,只不过他隐藏得非常深。
武则天的夺权之路始于她的父亲武士彟。武士彟是大唐的开国功臣,而武则天从小便被送入皇宫,成为李世民的才人。尽管如此,李世民对她并没有太多兴趣。武则天心中有着更宏大的计划,她将目标转向了李世民的儿子——太子李治。李治经常跟随父亲学习处理政务,两人因此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在武则天的巧妙撩拨下,李治很快对她产生了兴趣。
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被按照惯例送往感业寺当尼姑,但李治却依然无法忘记她。在仅仅一年后,李治便暗中与武则天恢复了联系,最终将她接回宫中。武则天进入李治的后宫后,迅速在宫中站稳了脚跟。凭借她精妙的心计和巧妙的权谋,其他后宫嫔妃根本不是她的对手。不久后,武则天便成为了后宫的主宰。
随着李治身体日渐虚弱,常年卧床不起,许多政务不得不由武则天代为处理。这样一来,武则天逐渐在朝中安插了不少亲信,逐步掌控了大权。后来,太子李显继位,但由于李显在位期间受到武则天的强势影响,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权力,这使得他感到非常郁闷。李显便计划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以期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然而,宰相裴炎对此表示不满,并劝告李显收敛,不要过于依赖外戚。李显一时情急,竟脱口而出:“我把天下给韦玄贞,难道不行吗?侍中有何不可?”显然,李显已经无法忍受武则天的控制。武则天早就觊觎皇位,于是联合裴炎废掉了李显,将权力重新握在自己手中。后来,她又废掉了唐睿宗李旦,在众多反对声中艰难登上了皇帝之位。
无论是武则天即位之前,还是即位之后,许多人都试图反抗她的权力。即便是曾与她合作推翻李显的宰相裴炎,也在武则天明确表示想称帝时坚决反对,甚至有意直接除掉她。正当裴炎感叹大唐江山将倾时,远在扬州的李勣之孙徐敬业起兵反叛,他的口号是“清君侧”,显然目标直指武则天。武则天意识到,自己称帝之事受到了极大的阻力。对付反对者,武则天一向采取的手段只有一个——杀。
因此,李唐宗室中的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和常乐公主等人纷纷遭到杀害,裴炎、刘景先、胡元范等朝廷重臣也被斩首。在武则天的强硬手段下,整个朝堂变得人人自危,许多大臣见到熟人甚至不敢停步,只能用眼神交流。而当武则天在是否立李唐家族的子孙为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时,宰相狄仁杰站出来为李唐家族说话。狄仁杰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在朝中具有极高的威信,武则天非常信任他,甚至每次见面都以“国老”相待。
狄仁杰对立太子一事的态度十分明确:“陛下若是将皇位传给他族,岂不是违背天意?姑侄与母子,哪一个更亲近?若立子,千秋万岁之后,还能享受祭祀;若立侄,历来没有侄子作为天子、祖先却在庙中享祭的例子。”狄仁杰的这一番话,虽然直白,但也切中要害。武则天心中已经有了倾向,然而她依然固执地说:“这是我的家事,外人别来插手!”但狄仁杰很巧妙地回应道:“天下皆为陛下的家事,君臣本为一体,如何能不参与?”武则天无奈之下,只能同意,最终决定将太子之位传给李显。
事实上,武则天身边最为可怕的人并不是她的敌人,而是她最信任的臣子——狄仁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狄仁杰在推荐人才时,向武则天推荐了一位同样能成为宰相的张柬之。当时,张柬之已经年逾古稀,武则天并未重用他,而只是让他担任了洛州司马。不久后,武则天再次要求狄仁杰推荐将相人才,而狄仁杰却不加思索地又推荐了张柬之。此时,狄仁杰心里清楚,张柬之与他志同道合,都是想恢复李唐政权,让大唐重回正轨。最终,张柬之成功成为宰相,而武则天对此全然不知。
直到她病重、濒临死亡时,才幡然醒悟,发现张柬之和狄仁杰等人早已暗中策划,逼迫她退位,将皇位交还给李显,从而重建李唐朝廷。原来,狄仁杰推荐张柬之的真正目的是让自己退位,为李唐复辟铺路。武则天回想起来,才意识到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忠臣,始终心向李唐,从未真心效忠过她。
武则天临终时,深感失落,她为狄仁杰的去世感到非常悲痛,并感慨道:“朝堂空矣。”这表明她将狄仁杰视为心腹,但她没想到,正是她提拔的这位忠臣,最终导致了她的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