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虽然唐朝已进入中期,但由于对外战争频繁,仍有不少名将活跃于军中,比如力挽狂澜的郭子仪。然而,在唐玄宗早期的大将中,有一位特别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出生地竟然是高句丽。高句丽是什么呢?它是唐朝早期的劲敌之一,在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帝王的连续征伐下,才最终被灭亡。
令人惊讶的是,唐朝竟然让高句丽人成为大将,并赋予重权,镇守西域,却不担心他会自立为王。事实证明,这位高句丽人没有复国或报仇的念头,他全心全意为大唐效力,一生忠诚无二。
这位大将就是高仙芝。传说高仙芝相貌俊美,骑射出众,勇猛果敢。少年时随父亲来到唐朝境内,他的父亲因战功被授为游击将军。高仙芝在二十多岁时便拜为将军,官职与父亲相当。
高仙芝最初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和盖嘉运手下任职,但并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察担任节度使时,察觉到高仙芝的才能,便不断提拔他。到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地位显赫。
开元年间,唐朝国力空前强盛,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国家实力增强的同时,军队也更为强大。唐军在与吐蕃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在西域的战略上,唐朝主要依靠安西、北庭所辖军镇,号令当地部族,或进攻,或防守,不断巩固和扩大控制区。吐蕃最初与后东突厥汗国及突骑施结盟,多次与唐军争夺安西四镇和北庭地区。东突厥和突骑施衰落后,唐与吐蕃争夺的重点转向葱岭以南的地区。
吐蕃赞普将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小勃律遂归附吐蕃,吐蕃进一步掌控了西北各国,因此“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朝贡。几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多次出兵讨伐,因地形险要,加之吐蕃援助,皆无功而返。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诏任命安西副都护、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万军征讨小勃律。在这次战役中,高仙芝智勇兼备,不仅阻止了吐蕃援军,还迫降小勃律王,平定小勃律国后,唐军威名大震,拂菻、大食等七十二国震惊投降归附。
战后,高仙芝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但挑战还没结束。打败吐蕃后,又面临阿拉伯帝国的威胁。公元749年,吐火罗叶护失里怛伽罗请求唐军出兵,高仙芝奉命出征。虽然从安西到竭师国的距离比小勃律更远,但有了第一次远征经验,高仙芝准备充分,加上局势有利,唐军行军艰苦却顺利。公元750年,高仙芝击败竭师国军队,俘虏其王勃特没,并于三月十二日册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新国王。
这两次战役使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全面胜利,唐朝国力达到顶峰。高仙芝也因此赢得巨大声誉,被吐蕃和大食称为“山地之王”。然而,他的贪婪性格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逐渐显露。
当时阿拉伯帝国正处扩张鼎盛时期,中亚安国、火寻、戊地、石国、吐火罗等地纷纷归顺,按时缴纳重税。唐与大食在西域争夺统治地位时产生矛盾,唐在西域的有效对策遏制了大食东扩势头。但由于唐玄宗好大喜功,边帅常不顾大局,随意行事,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唐与西域各国关系,导致边疆局势不稳。
高仙芝的贪婪使西域各国苦不堪言,唐朝统治力急剧下降,“由是西域不服”。石国王子逃往诸胡部落,将高仙芝的贪暴之事告知各部落,诸胡大怒,暗中联合大食,准备攻安西四镇,大食趁机实施扩张计划。
随后,唐与阿拉伯帝国正式交锋。高仙芝率两万精锐加一万雇佣兵迎战阿拉伯帝国二十万军队。原计划消灭高仙芝部队后,大食继续向东进攻。但高仙芝虽贪婪,作战能力极强,他让一万叛变雇佣兵无法影响战局,阿拉伯军损失超过七万,而高仙芝损失一万,最终仅以不足万人逃回唐朝。阿拉伯帝国也因此不敢再向唐进攻。
怛罗斯之战后,高仙芝被解除安西四镇节度使职,回京任右金吾大将军,节度使由王正接任。王正去世后,由高仙芝旧部封常清接任。几年后,高仙芝被封为密云郡公。
唐朝渐渐腐败,皇帝疏于政事,奸相横行,李林甫、杨国忠败坏朝纲。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发兵十五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进攻。
大唐军队虽然精锐,但多为边军,中原长期太平,战斗经验不足,很快被安禄山攻破。李隆基震惊,急派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王承业为太原尹,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封常清前往洛阳募兵迎战。
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兵,又从禁中募新兵五万。高仙芝从长安出发,玄宗亲自为元帅、高仙芝举行送行宴会,并命边令诚监军,屯驻陕郡。
但安禄山兵势已盛,加之封常清募兵无战斗经验,连战连败,高仙芝只得退守潼关,守住关中最后屏障。唐玄宗闻封常清兵败,削其官爵,让他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令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协助。
高仙芝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提出多项建议,但高仙芝不采纳,边令诚心生怨恨。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控诉高仙芝、封常清败退,并称:“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高仙芝放弃陕郡几百里地,克扣士兵粮饷。”玄宗大怒,派边令诚前往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公元756年,边令诚至潼关,先将封常清召来,宣读敕书,斩首于芦苇之上;随后高仙芝亦被处死。两位名将的冤死震动军心,也使唐廷失去宝贵作战经验的大将,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严重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