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总理图斯克直言不讳地表示:“俄罗斯经济正遭遇严重问题,新的制裁让局势更加恶化,从长远来看,俄罗斯没有生存的机会。”图斯克的话语揭示了欧洲一些国家的真实意图:通过持续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对抗,并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削弱俄罗斯的国力,最终使其崩溃。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深层次的目标:一方面,欧洲希望通过继续支援乌克兰,推动俄乌战争持续进行,利用乌克兰充当“代理人”,既能保障欧洲的安全,又让乌克兰成为牺牲品;另一方面,欧洲通过支援乌克兰与俄罗斯作战,消耗俄罗斯的军事资源,从而削弱其军力,避免俄罗斯成为威胁欧洲的军事强国。
这三方面的目标实际上是欧洲试图通过让俄乌战争继续,达到一个根本的目的:尽可能削弱俄罗斯的综合国力,使其不再是一个军事强国。可是,欧洲可能低估了俄罗斯的韧性。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洲持续支援乌克兰,实施了18轮制裁,甚至第19轮制裁也已启动,但俄罗斯的经济并未崩溃,反而其军力得到增强。俄罗斯的军工生产能力提升,新式武器如“海燕”导弹等也成功实验,军队的战力和前线补给能力不断增强。相反,欧洲的经济却陷入困境,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军工生产能力不足,能源成本飙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下降。曾几何时,欧洲与美国、俄罗斯、中国并列为全球三大强国之一,如今,欧洲的综合实力早已不复当年辉煌,甚至在美俄多次会谈中被忽视,显现出其正逐渐被边缘化。
从俄乌战争开始,欧美对俄罗斯进行了多轮制裁,然而,俄罗斯不仅没有倒下,反而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成功实现了向东方的经贸转向。俄罗斯依托自身能源、矿产和粮食等资源,拓展了新的外贸市场,经济保持增长。与此同时,欧洲在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后,俄罗斯迅速开辟了新的能源市场,而欧洲反而因依赖美国能源,面临更高的进口成本,且对美国的依赖进一步加深,导致其能源自主性只是一纸空谈。通过特朗普主导的“关税战”,可以看出,欧洲在美国的制约下无法实现真正的自主,不论是在安全防务上,还是在经贸方面。
随着乌克兰在战争中的消耗逐渐加重,欧洲与乌克兰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部分欧洲领导人表示,乌克兰的安全等同于欧洲的安全,虽然这表达了继续援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的坚定立场,但实际上,欧洲与乌克兰的捆绑越来越紧密,已经难以解开。
如今,欧洲正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出于安全考虑,欧洲仍需坚持援助乌克兰,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利益,但随着战争的持续,欧洲的经济状况已不容乐观。随着乌克兰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欧洲的援乌疲劳可能会愈发明显。另一方面,欧洲又不敢放弃对乌克兰的支持,担心如果乌克兰战败,俄罗斯的军队将直接威胁到欧洲领土,特别是考虑到此前反俄援乌的强硬立场,若中途撤回,欧洲的国际声誉将遭受严重打击。因此,表面上欧洲继续高调支持乌克兰,但实际上,欧洲在应对俄乌战争时,已经处于进退维谷的局面,内心充满不安。毕竟,乌克兰和欧洲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已经无法左右俄罗斯,若继续支持乌克兰,恐怕乌克兰在人力、战场和后勤等方面将难以支撑。
面对乌克兰可能的败局,欧洲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放弃援乌,让乌克兰战败;二是派兵参战,直接参与俄欧对抗。如果选择放弃援助,欧洲担心俄罗斯击败乌克兰后,会向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进军,甚至进一步扩展到芬兰、格鲁吉亚等与俄罗斯接壤的国家。而如果选择派兵参战,俄乌战争将升级为俄欧之战,局势将变得更加复杂,凭借欧洲当前的军工生产能力、各成员国之间的协调问题、疲弱的经济状况以及缺乏足够战斗力的军队,欧洲是否能够抵挡俄罗斯的挑战,依然是个巨大问号。
目前,欧洲对乌克兰的援助状况并不乐观。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曾打算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为乌克兰提供1400亿欧元贷款,以继续支持乌克兰抗击俄罗斯。然而,欧盟的金融机构和一些成员国,如比利时,对此持反对意见,担心冻结资产的使用可能导致欧元信誉严重受损,进而引发金融危机。事实上,这一做法也暴露了欧洲支援乌克兰已经陷入困境,一些成员国不愿再为乌克兰提供资金,反而试图通过动用俄罗斯的资金来延续战争。这种做法必然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俄罗斯也可能采取报复措施,若欧盟真这样做,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反噬效应,欧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如果欧洲继续坚持反俄援乌的强硬立场,并不断加剧俄乌战争,最终损失最大的很可能是欧洲自身。乌克兰的失败几乎已成定局,而在这场战争中,欧洲也将成为最大的输家之一。如今的欧洲领导人似乎缺乏像德国前总理默克尔那样的政治智慧,未能意识到欧俄日益对立,美国将成为最终的赢家,而欧洲将付出比俄罗斯更为沉重的代价。或许,欧洲的领导人该清醒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