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夏天,蒋介石坚持反共政策,拒绝与中共组建联合政府,并计划于11月召开国民大会,推进其独裁思想。召开国民大会的提议,与建立联合政府的目标相差甚远,这使得国共两党之间的谈判陷入了僵局。周恩来因此返回了延安,谈判的破裂似乎在所难免。
这种局面让介于国共之间的中间派非常焦虑。为了打破僵局,德高望重的褚辅成先生决定出面,他邀请了黄炎培、傅斯年等六人开会,商讨如何调解国共关系,促使两党重启谈判。于是,六人前往延安展开了这次历史性的访问。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同意让这六人前往延安呢?原因是,蒋介石召开国民大会必须得到参政会的通过和支持。为此,他希望褚辅成等人能够到延安,劝说中共参加即将在重庆召开的国民第四届参政会。促使中共参与参政会,成了六人此次访问延安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蒋介石的意图所在。
然而,六人在7月2日至5日间,在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进行了五天的会谈和交流,然而他们始终没有提到“参政会”这个话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疏忽,而是因为一开始他们就被毛泽东巧妙地“挡住”了。史料记载,黄炎培回忆道:“事实上,敦请中共出席参政会的问题虽然十分敏感,(六人)不可能轻易绕过。”在7月2日的首次会谈中,六人首先阐述了他们的来意以及对大局的看法。当谈到恢复国共谈判时,毛泽东说道:“双方的门没有关,但门外有一块绊脚的大石挡住了,这大石就是国民大会。”从这番话可以看出,中共的立场已经明确,不再有进一步的退让空间。因此,在接下来的第二次会谈中,虽然讨论了几乎所有议题,却始终没有提到是否参加参政会的问题。到了7月4日的第三次会谈时,主题已经转移到了谈判纪要的细节上,六人即便心中还抱有推动参政会的使命,也不得不把这个话题咽下去。
原来,毛泽东巧妙地避开了这个敏感话题,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通过含蓄的方式表达了中共的立场。黄炎培回到重庆后,向记者们谈起了这次会谈的经过。他说:“蒋委员长3月1日宪政实施协进会演说词尚在寻求合理的办法,以期中共问题得以圆满解决。而中共方面,毛先生提出联合政府的大纲后,也表示愿意恢复谈判。所以,我们认为商谈的大门并没有关闭。”他还提到,当六人讲到这时,毛泽东接着说:“双方的门没有关,但门外有一块绊脚的大石挡住了,这大石就是国民大会。”这表明,双方在这一点上并无分歧。
毛泽东的这番话可谓高明,他没有直接回绝,而是巧妙地用比喻展示了双方的分歧所在。从这件事来看,毛泽东的应对显示出了极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