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功臣们分封了爵位,共有六位被封为公爵,他们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其中,李善长排名第一,且他是唯一一位文臣公爵。朱元璋在给李善长的封爵辞中,将他比作汉朝的萧何,可见他对李善长的重视。虽然李善长没有像其他功臣那样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却是朱元璋背后最坚实的支持者。李善长负责国家大计的制定与分析、财务的调度、人才的选拔与安抚、战争的策划与指挥以及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几乎每一项都与他密切相关。在朱元璋的眼中,李善长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可以说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使发生了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人先后被捕处死的事件,李善长依然未受到太大影响,始终被信任。
然而,朱元璋最终对李善长产生了怨恨,并导致他身败名裂,根源竟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
李存义在明朝历史中并不显赫,他之所以被历史记住,一是因为他是李善长的弟弟,二是他与胡惟庸有亲戚关系,三是因为他出卖了自己的哥哥李善长。李善长在明朝初期声望极高,这也让他的家族获得了优待。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存义一家也因此逐渐进入了官场。洪武七年,李存义被任命为太仆寺丞,他的儿子李伸、李佑也在官场上有所发展。而李存义与胡惟庸结为亲家,也是通过李善长的关系。胡惟庸起初只是宁国知县,后来李善长推荐他进入朝廷,最终成为权势滔天的宰相。为了维持与李善长的良好关系,胡惟庸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李存义的次子李佑。两家关系因此更加密切,李存义成了胡惟庸和李善长之间的重要纽带,经常充当两家之间的联络人。
然而,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处死,朝廷内外因此波及,牵连了数万官员和百姓。然而,李善长并未因此受到牵连,依然保持着他在朝中的地位。直到洪武十八年,有人举报李存义父子曾参与胡惟庸的谋反,朱元璋才暂时放下了这件事,毕竟李善长一直是他的亲信。如果真追查下去,李善长全家可能会被牵连。但朱元璋对此心里始终不爽,毕竟他一直重视这种细节问题。
朱元璋对李善长一直有着特殊的宽容。比如曾有人弹劾李善长,称他在朱元璋生病时没有探视,但朱元璋并没有追究。而李善长也习惯了朱元璋的宽容,对他的恩惠未曾感激过分。然而正是因为一次小小的疏忽,最终让李善长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洪武二十三年四月,朱元璋下令将南京的罪犯流放到边远之地。丁斌曾是胡惟庸的部下,和李善长有过接触,因此他在流放名单中,但他向李善长求情,李善长认为丁斌只是小人物,便让属下将其保留在京城,免于流放。然而,这一行为被朱元璋得知。丁斌与胡惟庸的关系让朱元璋心生疑虑,他命人审问丁斌,丁斌最终交代了他与李存义的关系,并透露了李存义与胡惟庸的互动。朱元璋怒不可遏,开始对李存义进行严审。
李存义显然没有政治头脑,他在审问中供出了许多有害的信息,甚至透露了李善长在胡惟庸谋反时的态度。李存义说,胡惟庸曾让他劝说李善长支持他的计划,李善长当时极力反对,担心会连累家族。后来胡惟庸派人再次劝说,李善长有些动摇,但最终没有明确表示支持。这一供词最终使李善长深陷其中,朱元璋最忌惮的就是谋反之事,这直接导致了李善长的灭门之祸。尽管李善长在功绩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面对如此大的罪行,他最终未能逃脱。朱元璋以“知逆谋不发,举大逆不道”的理由将李善长满门抄斩,只有他的儿子和孙子因与公主的关系得以幸免,其他家族成员则无一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