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方古代文献真伪:“道德经”的流传史,早已给出了回答
迪丽瓦拉
2025-10-29 16:32:20
0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老子》(《道德经》)帛书,分甲本与乙本。由于墓主利豨死于公元前168年,比老子晚了300多年,因此马王堆道德经是西汉初期流行的版本。

但在二十年之后,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中,考古发现战国版《道德经》,大概时间为公元前300年左右,该版本与马王堆《道德经》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除了考古发现外,还有大量传世版道德经,古今最常见的是三国王弼注释的“通行本”,另外还有260多种版本。

问题在于:马王堆、郭店版、传世本的道德经有何不同,作者到底是不是老子,中国古代是如何保存、流传道德经的?等等。接下来,简要的谈一谈这些问题。

道德经的作者是谁

对于道德经的作者,司马迁也不确定,给出了三个可能,即孔子时代的周王室史官老子、或楚人老莱子,或秦献公时代的周太史儋。因此,道德经的作者是个谜团,并不一定是老子,乃至是不是春秋时代的作品都不能肯定(原因见下文)。

但郭店楚简的出土,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作者的范围,显示道德经作者应该生活在春秋时代,或者说最早是战国前期。

比如,郭店版只有一处“取天下”,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是周王室“无事”恢复天下共主地位,但汉后道德经多次提到“取天下”,是诸侯取天下,显然当时天下归一大势所趋;此外,还有反战力度不同,郭店版反战力度远低于汉后版本,说明当时战争烈度应该还不大。

因此,郭店版道德经内容,不太符合战国时代,反而更符合春秋时代。当然,想要据此认定作者是老子还是老莱子,目前还做不到,只能说按照传统习惯认为作者是周太史老子。

马郭版本不同原因

马王堆和郭店版道德经存在很大不同,其中不同比如马王堆版中反战思想越来越强烈、提出“绝圣弃智”和“绝义弃仁”的否定仁义礼、多处“取天下”、以及浓郁战国历史背景的“万乘之主”与“三十辐共一毂”(学者郭宝钧的考证,战国中后期才出现“三十辐共一毂”的车轮)等,而郭店版却比较微弱或没有相关内容,总体来说不同之处很多。

因此,根据两个出土版本的不同,大致可以判断马王堆著于战国中后期、郭店版著于春秋晚期。

那么,这两个版本都是道德经,主体基本相同,那么为何会有不同之处?

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老子或老莱子写出了“道德经”,战国古人(极有可能是周太史儋)在此基础上“创作”,当然中间可能还有其他人参与“创作”,甚至夸张的说被改写的“面目全非”。汉朝之后,其实也有改写道德经,只是主要因为“避讳”的改写,幅度不算太大,比如因为避讳汉文帝刘恒之“恒”,于是将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恒道”改为“道可道、非常道”。

可见,我们所读的道德经,其实不是最初版本,而是先秦不同时期集体创作的结果。类似作品还有不少,比如“山海经”也是如此,还有“尚书”等。总体来说,先秦很多作品都存在这一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考古发现,那么我们就会以为所读的道德经著于春秋晚期,但因为传世道德经中的部分内容又与春秋时代格格不入,于是以前就有人怀疑道德经可能是“托古伪作”。

这种文献“层累”现象,在国外则更为普遍,比如阿拉伯的《道里邦国志》,据说是9世纪的地理学作品,其实就是多个时代集体创作的结果,还有雅古特《地名辞典》也是如此,甚至因此让后人误以为“哈瓦利吉派”宗教从7世纪一直活跃到13世纪。但如果搞不清楚,就会以为《道里邦国志》完全是9世纪的作品。

据此,那么所谓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作品,其中很多记载了先进科技或理论,真的是2000年前的吗?或者,真相是后人在前人作品上不断“层累”的结果?

中国文献注释体系

没有任何声明的修订、增补前人作品,还沿用前人“书名”,势必会带来很多问题,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时空错乱。比如后世道德经中的“三十辐共一毂”,那么就会让人以为老子时代已有这样的车轮,还比如某些后世的先进科技或理论修订到数千年前的前人作品中,那么必然时空错乱。

对于这一问题,汉晋时期的古人慢慢意识到了,于是发展出了“注释体系”,不改变原文、而对原文字词等进行解释。比如,古今流传的通行本道德经,其实是王弼注本。

这样,古代很多著作就能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某人想要表达某些观点,可以通过对经典的注释或自己的理解来“夹带”某些的观点。

当然,印刷术出现之前,只能传抄相关文章,其中还有别有用心者,因此很多文章必然出现多个版本,这是难以避免的,比如道德经就有260多个版本。换言之,即便印刷术出现了,因为此前已有很多道德经的版本,那么也就不可能改变道德经版本众多的事实。

中国“注释体系”除了更便于让作品原文流传下来外,因为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一代又一代的注释对于后人理解经典非常重要,同时注释的内容本身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比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实对“水经”的注释,最终价值却高于“水经”。

相比之下,古代国外基本没有注释体系,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方面最常见的是在前人作品上不断修订、增补,乃至直接篡改,导致后人难以判断作品年代;一方面没有注释帮助,如何能准确释读更古老的文章?要知道,文字读音和内涵都会随时代不断变化,比如“乖”在唐之前本意是“不乖”,西方文字内涵难道几千年不变?如果不断变化了,那么如何准确释读呢?

最后,透过道德经在中国的流传情况,再看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等的文献,只能感慨西方所谓经典文献的流传实在太过“神奇”,好似有“西方大神”保佑,让它们能“原汁原味”的流传下来,且还能被精准的释读。如此,西方历史中的古希腊古罗马等不被质疑才怪。

因此,所谓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作品,大概率是文艺复习之后不断修订增补的结果,且修订增补的内容远大于“原著”(出现时间不确定),于是才会违反文献流传的基本规律,才会出现经典作品版本很少的现象,才会导致文献与考古远远对不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萨... 引言 唐代诗人韩愈在《平淮西碑》中提到:“地大物博,蘖牙其间。”这句话常用来形容一个国家不仅疆域...
原创 康... 1898年秋天,戊戌变法失败的血色还未褪去,两位核心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先后仓皇逃亡日本。彼时...
原创 林... 在民国那段风起云涌的年代,能从乱世中走出一个林徽因,已经够让人侧目。但你知道吗?她背后其实站着四位“...
原创 6... 每一次朝廷更替,都会迎来一个新君主。而每个开国皇帝想要登上这一至高无上的宝座,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原创 日... 石破茂就“战后80周年”发表讲话中提到“必须将那场战争的反省与教训深深铭刻于心” 虽使用了“反省”一...
原创 曹... 前言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作为一位雄心勃勃的枭雄,他的形象在历史书籍和文学作品中通常显得威风凛...
原创 古... 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粮食历来是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对...
【世遗唐崖】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 云上恩施报道(咸丰通联记者 舒淑 文朝顺)10月28日晚,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唐崖土司城》在咸丰县会...
原创 鲁... 民国时期是中国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特殊时代,在这段历史背景下,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相互碰撞,民众的思想...
原创 1... 在开国将军中,刘培善中将的名字或许不如其他将领响亮,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他,但他的贡献却丝毫不逊色。虽...
原创 小... 1946年1月10日,蒋介石调集了五个精锐师,向古北口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占领这个重要的战略位置,...
原创 救... 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去世,享年58岁。他当时是服用了大量安眠药自杀的。 虽然他身边最亲近的人,...
原创 汉... 提到历史上那些被他人控制,但最终结局较好的皇帝,就不得不提汉献帝刘协。虽然在他做皇帝的三十多年里,一...
原创 春... 在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凭借“卧薪尝胆”的精神,成功地消灭了吴国,曾一度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然而...
原创 武... 常言道,“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权力之路充满了血腥与阴谋。她登...
原创 武... 历史对于喜欢了解的人来说,的确是非常有趣的。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格局,实际上是由过去的特定历史事件所...
原创 中... 国家的名字是每个国家的重要标志,是无法或缺的部分。最为显著的是,一提起国家的名字,人们往往能立即联想...
原创 志... 2023年8月的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大礼堂里,一片哀伤,这是96岁的张积慧将军,在这世间留下的最后一...
原创 古...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中,一品官员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存在,他们拥有巨大的权力,任何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整个...
原创 努...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到了慈禧执政的末期,清朝已显得有些衰弱,但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