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现代社会对物质的追求,中国古代人选择配偶时,金钱从来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古代社会非常重视人的品德与性格。品德高尚的人被称为“君子”,古人有句话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句话中是说君子的品格高洁,就像温润的玉石一样,而不是玉石赋予了君子什么特殊的意义。
另外,儒家思想中也有一句话,“吾擅养吾浩然之气”。在儒家看来,君子一生应保持浩然正气。所以从这些观点来看,古代人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和性格,而非金钱。古代的“士农工商”制度中,商人排在最后,说明古代社会并不像现代一样对金钱过分看重,反而更加推崇士人的君子之风。因此,那个时代女子的择偶观念是偏向于寻找一个“君子”。 一、英雄择偶观 尤其是在宋朝,宋朝被后人称为“富宋”,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最为富有的朝代之一。因此,宋朝的百姓相比其他朝代更少把金钱放在择偶的首位。我们来看看宋朝女子的择偶观,当然,如果是出生在贫苦家庭的女子,情况会有所不同。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贫困的女子往往更看重金钱,毕竟生活困苦的她们没有多余的条件去思考其他方面的事情。因此,这些女子的择偶观往往还是以金钱为主,并不具有太大的代表性。我们来看那些出生在士大夫家庭或家境较好的女子的择偶观。 二、文人士子择偶观 在宋朝建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还没有完全收回兵权,整个中国刚刚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百姓生活困苦,天下大势并不统一。而后在赵匡胤和众多武将的征战下,天下终于稳定了下来,建立了统一的宋朝。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能够结束天下动乱并带来安定的,正是这些功勋卓著的武将。因此,宋朝初期的女子通常倾向于选择军人作为配偶。在她们眼中,这些军人是能够结束群雄割据局面的英雄,是能够让百姓安稳的关键人物。 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宋太祖赵匡胤上台后,为了减少武将的权力,实施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从而将兵权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防止武将有过多的权力,他确立了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从此,宋朝的武将地位逐渐下降,直到宋徽宗时期,武将的地位已经几乎消失,甚至在金朝入侵宋朝之前,武将在朝廷上没有任何话语权。民间还常有笑话,说“酸腐儒生敢在朝堂上公开嘲笑将军不算丈夫”,这种背景下,宋朝的女子开始逐渐对军人的崇拜变得冷淡,甚至是轻视。 到了宋徽宗继位之后,后人称其为“玩乐皇帝”,因为宋徽宗热衷于各种艺术活动,喜欢书法、花岗岩雕刻和蹴鞠等。虽然花岗岩的兴建浪费了不少民财,但在当时的统治阶层眼中,这些事情并不重要。士子家庭的女子往往也缺乏对民众疾苦的了解,因此,随着宋徽宗的喜好,北宋的文人们也开始热衷于书法、雕刻等艺术活动。到了这个时期,宋朝女子的择偶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她们不再看重军人的英雄气概,反而更多倾向于喜欢那些热衷艺术、文学的士子。 根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时期的文人,哪怕不是节假日,也常常聚在一起赏花灯、乘船夜游、吟诗作对。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在文人圈中树立名声,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才情吸引大户人家的小姐,获得进入豪门的机会。可以看出,宋徽宗时期的女子择偶观和宋朝初期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文人开始成为女子心中的理想伴侣。李清照便是这个变化的典型代表。作为才情出众的女子,李清照被后人誉为四大才女之首。她的才情不仅仅超越了当时的文人,如柳永、韦庄、温庭筠等人,而且在当时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下,李清照的才情无疑是非常罕见的。尽管如此,她最终嫁给的却是赵明诚——一个家世勉强算不错的士子。赵明诚同样热爱文学,在当时文学造诣颇高,但与李清照的才情相比,他的背景和地位显得较为普通。因此,李清照的婚姻可以被视为“下嫁”。从李清照的选择可以看出,宋徽宗时期的女子在择偶时,已经从最初的崇拜武将转变为更加青睐文人。 三、男子择偶观 除了女子,男子的择偶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宋朝之前的传统观念中,“女子无才便是德”,无论是皇帝选择妃子还是官员娶妻,都强调女子应该是贤良淑德,才情并不重要。古人认为女子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而不是展现才情。直到宋朝,尤其是宋徽宗时期,女子若具备才情,反而更受男子青睐。 李师师便是这一转变的代表人物。她原本是青楼歌姬,擅长唱曲,尤以“短令”、“长短句”为主,这些歌曲其实类似于现在的宋词。后来她被宋徽宗发现,并宠爱有加。尽管李师师的身份背景并不显赫,但她的才情使得她成为了宋朝男性心目中的理想伴侣。从李师师的经历可以看出,宋朝男子的择偶观从过去的“女子无才”转变为“才情出众”。 总体而言,宋朝男女的择偶观相比其他朝代有了显著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朝社会的文化特点,也与当时统治者的思想转变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