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中,徐晃是否最不讲义气?如果让关羽回答这个问题,他的回答肯定是肯定的:“我和公明有深厚的交情,和其他人不同,为什么他要一次次伤害我的儿子呢?”
徐晃曾经欺负过关羽的儿子——关平,这让关羽非常愤怒:“徐晃和我有过深厚的交情,他很清楚我的实力。如果他不退,我会先斩了他,以警告魏国将领。”
关羽在曹营的将领中,只有徐晃和张辽能得到他的一些认可,像许褚、于禁这些人,关羽根本不会放在眼里。当关羽在曹营时,张郃和高览还未投降曹操,所以他与他们并没有什么交情。
徐晃趁机和关羽大战了八十多个回合。关平看见父亲关羽的右臂受伤,便急忙鸣金收兵。正是因为这个决定,给了徐晃和曹仁夹攻的机会,导致了关羽的大败:“关平怕父亲有危险,急忙鸣金让父亲撤退。忽然听到四周喊声震耳欲聋,原来是曹仁从樊城带着救兵冲出来,与徐晃会合,两边夹攻,荆州军大乱。”
曹仁是曹操麾下的顶级名将,当年他在南郡一战中,连周瑜都被他设下埋伏射伤。面对关羽的锐气受到挫败,曹仁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最佳机会。
关平鸣金收兵,不仅让敌军士气大增,也挫败了荆州军的锐气。此时,我们不得不遗憾地问:如果关平没有鸣金收兵,而是大喊“父亲稍作休息,待我斩了这个老贼”,那么结果又会如何呢?
关羽性格高傲,但他并不是不懂审时度势的人。关平鸣金收兵后,他并没有一意孤行继续和徐晃死磕,也绝不是因为要保全父亲的威名——如果关平能斩杀徐晃,关羽不仅不会生气,反而会为有这么优秀的接班人而高兴。
关平没有与徐晃交手,绝不是因为尊敬“徐大伯”。事实上,在这之前,关平和徐晃已经交过两次手,而且双方都毫不手软。
第一次交手时,徐商和吕建将关平引入埋伏圈,徐晃对关平口称“贤侄”并训斥他,关平大怒,骑马挥刀直冲徐晃。双方刚打了三四个回合,徐晃的伏兵蜂拥而出,关平夺路而逃,但徐晃没有成功拦住他。
第二次交手是关平劫营失利时,撤退过程中被徐晃拦住,关平和廖化拼死奋战,最终成功突围,徐晃仍未能抓住他。
徐晃两次设计想要截杀关平,这正是关羽所说的“数穷吾儿”。如果是曹仁、夏侯惇、张郃或许还好,关羽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与他们拼命。
如果关羽的手臂没受伤,徐晃即使给他两个胆子,也不敢和他单挑。回想建安五年的土山之战,徐晃和许褚联手都打不过关羽,反而被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砍得狼狈撤退。要不是夏侯惇及时出现缠住关羽,徐晃和许褚早就会被曹操责备,而程昱也会嘲笑他们。
徐晃打不过没有赤兔马的关羽,而他自己还欠着关羽一条命。在延津口,徐晃被文丑击败并追杀,正是关羽及时赶到,斩杀了文丑,救了徐晃一命。
徐晃与张辽的义气差距显而易见,他远不如张辽具备战略眼光。曹操当时的战略目的是将关羽赶走,让他与东吴吕蒙决战,重创双方,然后张辽和徐晃再趁机占领荆州。然而,张辽理解了曹操的意图,所以一路上采取了缓慢推进的策略,一方面保持部队的体能,一方面给关羽和吕蒙一场血战。而徐晃则只想着通过擒杀关羽来扬名,结果他与关羽连续激战,损失惨重,最终曹操没能从中得到任何利益,甚至失去了收复荆州的机会。
徐晃的急功近利,直接害了曹操错失了收复荆州的良机,而关平的鸣金收兵,也间接导致了关羽的失败。那时徐晃身边并没有强力的将领,如果关家父子联合起来,徐晃很可能会被年轻力壮的关平打败,襄樊之战的结局或许会不同。
在《三国演义》这一版本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关平有可能斩杀徐晃。首先,徐晃年纪比关羽还大,关羽从未称张辽为“大兄”,而是尊称其字“文远”,显然关羽对徐晃的尊敬更多是因为其年长。徐晃老谋深算,但在汉中之战时,他面对赵云时就选择了掉头而逃,这也表明他觉得自己年老力衰,不敢与年轻力壮的赵云拼命。
关平比徐晃年轻许多,刀法也十分精湛。在与庞德交战时,关平并未落下风:“关平大怒,骑马挥刀迎击庞德。庞德举刀迎战,双方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庞德的武功在魏延之上,而魏延被称为蜀汉五虎大将下的第一人,连关羽也说过“庞德刀法惯熟,是我真正的敌手”。关平能与庞德打成平局,足以证明他的武功已经足够与一流高手抗衡,至少不逊色于年迈的徐晃。
当关平与已经与关羽交战超过八十回合、体力大耗的徐晃对战时,关平的胜算应当超过七成。关平没有出手,反而鸣金收兵,这一决策确实令人费解。难道关平一直依赖父亲的光环,根本没有意识到应该如何应对逆境中的战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