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段历史一直是我从小就非常喜欢阅读的内容。最初我接触的是《三国演义》版本的三国,那时我年纪还小,很多事情并不懂,只是跟随罗贯中的叙述走,缺乏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回头再想,曾经我也迷茫过,刘备和曹操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大汉贼,谁才是真正履行了续命大汉使命的人呢?那时的我不懂这些,但如今我才恍然大悟,曹操所谓的“封公裂土”并非像周文王那样的大义举动,而是一种复杂情感下的对汉室的扶持与延续。
曹操的所作所为,不应该是臣子所做的事。古代封建王朝的君臣关系,是任何人都不能逾越的门槛,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跨过这个界限。当时的曹操,或许也因为种种无奈而有了与众不同的举措。曹操明白,他所做的一切可能当时无法被人理解,但他寄希望于后代的人们能理解他的举动。可是,后世又有多少人能跳出当时的历史局限,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曹操的决策呢?我个人觉得自己能做到这一点,虽然这话说出来或许显得有些自夸。
曹操出身官宦之家,从小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华,但却因出身问题常遭诟病。黄巾之乱和太监之祸,曹操都深刻看到了汉朝未来的衰败,他对汉朝的未来抱有深深的忧虑,于是他决定采取行动,提出了起兵的方案。最初,他从担任汉朝的征西将军开始,早期的匡扶汉室工作中,曹操的确起到了关键作用。
曹操所统治的北方,并不像史书中描述的那样毫无生气,实际上那时的北方仍然是一个战乱纷飞的地方。没有极大的毅力和智慧,谁能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维持秩序、统一北方呢?曹操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手段,把数百万人民的未来整合在一起,并在汉献帝的名义下重新实现了北方的统一。这无论是谁做,都非常困难,而曹操却成功了。
曹操并不等同于周文王,虽然两者有些相似之处,但周文王的事迹不是任何人都能复制的,曹操的情况与周文王相像,只是后人将其附会而已。实际上,曹操是汉朝的忠臣,他一生都在做着统一汉朝的事业,汉献帝并没有这样的能力,许多事只能由曹操来完成。为了更好地掌控朝政、军政等权力,曹操学习了霍光的方式,成为了一个权臣。
曹操建立的并非魏国,而是一个依附于汉朝的半独立政权。曹操凭借自己的努力,把一个残缺不全的汉朝重新整合,并维持了其基本的政权形态。刘备与这些事情的关系并不大。如果当时天下的局势真由刘备掌控,汉朝的天子地位很可能会被取代,甚至直接被刘备所替代。刘备所说的“蜀汉”,只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理想,更多是为了自己的道德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