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施工时发现了一个青砖墓,墓志铭让人感动至深,专家称他是真正的梁山好汉
2014年5月,河南省济源市的一处建筑工地上,考古人员正忙碌地进行挖掘工作。几天前,这个工地出土了一座金代的砖室墓,墓室里发现了一块刻有“故赠登州防御史杨公墓碣”的墓碑,上面详细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 令人惊讶的是,这块墓碑上的名字正是《水浒传》中的一位梁山好汉——杨志。 在《水浒传》中,杨志是全书中最为倒霉的人物之一。曾经,他是一个武举人,却因为在押送宋徽宗最心爱的花石纲时不小心将其丢失在黄河,担心受到惩罚,便选择避难江湖。后来,他得到北京留守梁中书的信任,得以重新回到朝廷。然而,命运依旧不济,他再次因疏忽丢失了生辰纲,导致自己的前途彻底断绝,最后只能加入梁山,成为一名草寇。 对于杨志,历史上早有记载,证明他确实有原型存在。他的名字和经历与北宋时期一位在西北为兵的杨志相同。不过,这位历史上的杨志可比书中的杨志更加不堪。 当时,金兵南下,直逼汴梁,杨志随种师中将军守卫太原,与金兵作战。他本被选为先锋官,这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却在与金兵的战斗中临阵脱逃,导致太原失守,种师中也战死。金兵一举攻入北宋都城,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书中的杨志不仅是个命运多舛的人,且十分无能,始终未能完成任何重要的使命。现实中的杨志甚至因临阵脱逃被视为罪人,那么这样的人怎能被称为梁山好汉呢?是否施耐庵在书中故意将其描绘成如此无能,带有对他现实行径的轻蔑? 然而,随着这座墓碑的出土,杨志的冤屈得以澄清。他不仅不是小人,反而是一个忠诚的国家英雄。 根据墓碑的记载,杨志本是河南省邓州人,妻子马氏,育有一女。不幸的是,在靖康之难中,他的妻女被金人掳走,自此音讯全无。杨志年仅十六岁时,因与人争斗意外致人死亡,被罚充军。后来,他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迅速升为武德郎,并曾得到皇帝的召见和赞誉。 靖康年间,金兵南下攻打北宋,太原城陷入危机。杨志随种师中将军救援太原,种师中战死后,杨志并未逃跑,而是在大兵溃败、诸将逃散、主将阵亡的情况下,奋力收集残兵,并最终与刘韚会合,共同前往寿阳,打败了金兵。凭借其出色的表现,杨志不仅没有受到责罚,反而获得升官,被编入时任都统王渊的麾下。 靖康二年,王渊率军前往太原救援,杨志作为其部下随行。然而,由于王渊与杨志的关系不佳,双方在战场上未能统一指挥,反而互相牵制,导致宋军大败。王渊以违反军法的名义将杨志杀害。杨志死后,部下马秦等人不畏艰难,历经波折来到了汴梁,将杨志含冤致死的事实报告朝廷。朝廷最终追究了王渊的责任,并追赠杨志为登州防御史,冤屈得以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