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您知道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是哪一次吗?
它不是官渡、赤壁、夷陵这三大战役中的任何一场。
真正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发生在257年五月到258年二月之间的寿春之战,以及同时进行的姜维“八伐”。
在寿春战场,司马昭出兵26万,淮南“拥曹派”诸葛诞出兵约14、5万,吴军出兵8万,三方兵力合计接近50万。
与此同时,姜维也在西线出兵数万,与邓艾、司马望在长城(今陕西周至附近)对峙,双方的兵力也有数万。
可以说,东西两线的兵力总和很可能超过了50万!
这次,吴蜀与魏国的“反司马派”联手,一起打击司马家族!几乎可以看作是三国的“自救”之战。
然而,尽管局势复杂,司马家族在付出很小代价的情况下成功获胜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司马家族夺权后,迅速稳住了各地的局势,唯独淮南地区的军队屡次反抗。
淮南地区发生过“二叛”事件。
当时,诸葛诞站在司马家一方,不仅杀死了毋丘俭的使者,还发布公告,甚至第一个攻入了寿春城。
但随着形势变化,诸葛诞意识到自己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被解决的目标,于是开始为起兵做好准备。
到了256年,诸葛诞以吴军来犯为借口,向司马昭请求增派10万大军驻守寿春,以增强自己的力量。
司马昭早已看出了诸葛诞的意图,他发现诸葛诞在淮南有一定的根基,且已有反意。随着时间推移,诸葛诞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强。
为了避免未来的麻烦,司马昭决定早解决问题,于是257年五月,司马昭向诸葛诞表示:“你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应该担任三公之职!现在升你为司空,立刻回洛阳就职!”
但诸葛诞并不傻,他知道这不过是将自己调回洛阳处死的陷阱。
于是,他决定集结淮南、淮北的军队,总兵力约10万,再加上扬州新归附的兵员4、5万,并准备了1年的粮草,打算在寿春起兵。
与此同时,诸葛诞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请求东吴增援。
东吴得知后,兴奋不已,迅速派出3万兵力,由将军全端、唐咨等人带领,与曾在“二叛”事件中投降的文钦一同秘密增援寿春。
此时,诸葛诞还未公开造反,但司马昭早已得知他铁了心要起义,并且清楚诸葛诞的计划:他必定会联合吴军,集结力量,等时机成熟再起兵。
司马昭决定迅速采取行动,他的计划是“与四方联合,确保胜利”,调集青、徐、荆、豫及关中部分游军,合计26万大军,直接向寿春进攻。这是司马昭决定不再等待,主动向诸葛诞及吴军摊牌。
与此同时,西线也开始发生变化。因为司马昭调动了关中部分游军,关中的防线随之削弱。不久,姜维出兵,不仅是响应吴国的军事行动,还想借机突破魏国防线。
这时,吴蜀及魏国的“反司马派”联合起来,发起了这场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
这场战斗的核心是,如果诸葛诞败了,司马家族控制了淮南,魏国将再没有反抗力量,魏国的政权将彻底垮台。如果司马家一举征服魏国,再集中力量攻打吴蜀,吴蜀也将无力抵抗。
于是,在这场三国时期最为激烈的战争中,魏、蜀、吴三方的命运紧紧绑在了一起,所有人的敌人只有一个:司马昭!
从兵力上看,司马昭在寿春战场投入了26万兵力,远超三方联军的总和,但局势对司马昭来说极为不利。
在寿春战场,可能的结果有四种:
第一,司马昭以不大代价全歼叛军,夺回寿春,并击退吴蜀,最终取得胜利;
第二,司马昭付出惨重代价歼灭叛军,夺回寿春,并击退吴蜀;
第三,司马昭击退吴蜀军,夺回寿春,但叛军逃亡东吴;
第四,司马昭未能阻止援军,攻城失败。
其中,第四种结果显然是彻底失败,不用多说。
第三种情况,虽然司马昭获得胜利,但寿春的叛军如果进入吴国,那对东吴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补充。
第二种情况,也同样会给魏国带来惨重损失,尽管吴蜀联军协助,叛军占据了主要力量。
因此,司马昭最理想的结果,是以不大代价,歼灭叛军并成功击退吴蜀。
形势错综复杂,战线漫长,司马昭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在寿春战场,他决定迅速围困但不急于进攻。
司马昭命王基为镇东将军,迅速带领军队合围寿春,形成内外两层包围,一方面阻挡援军,一方面围城,从而稳住阵脚。
但由于文钦熟悉寿春地形,他率领吴军从东北山路突入寿春城。
王基随即请求攻城,但司马昭拒绝了。他认为城墙坚固,吴军援军可能随时到来,贸然攻城只会导致伤亡惨重。于是,他决定围城但不直接进攻,利用围困策略逐渐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接下来,司马昭进一步实施反客为主的战略,以守为攻,等待最佳时机反击。
与此同时,西线战场上,姜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对手。
但自从段谷战败后,蜀军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即使姜维派兵东下,西线的形势依然对司马昭有利。
为了确保胜利,司马昭调遣邓艾加强关中的防守,确保姜维不能再对魏军造成威胁。
通过这些布置,司马昭稳住了东西两线的局势,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在东线,魏军开始转入“打援”战术,成功击退了吴军的增援,进一步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随着吴军撤退,司马昭逐渐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散布假消息、利用间谍煽动敌军内部的分裂,最终成功瓦解了寿春守军的意志。
经过一系列巧妙的操作,诸葛诞最终在突围失败后被杀,文钦投降,寿春的抵抗彻底瓦解。
西线的姜维也得知此消息后撤兵,这场三国时期最大规模的作战就此以司马昭的完全胜利告终。
寿春之战,及同期姜维的北伐,标志着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司马昭凭借高明的指挥,成功应对了内外重重挑战,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彻底的胜利,平定了叛乱,稳定了魏国的政权,并为司马家族掌控魏国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