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月底,郭化若正在延安休养,但他内心十分焦急,因为他一直渴望能够亲自前往前线参战。实际上,郭化若所领导的炮兵学校,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已经前往东北开设办学。可是,没过多久,他却接到了一个被安排到华东前线的任务,令他十分困惑和不解。
回顾到1944年,郭化若当时是炮兵科班出身,他得到了贺老总和徐帅的召见。在与他们的谈话中,郭化若被要求培养更多的炮兵人才。为了响应这一号召,郭化若建议将八路军唯一的炮兵团作为基础,扩建一个专门的炮兵学校,以培养炮兵人才。这个建议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学校开始扩展,郭化若不仅亲自授课,还负责编写教材,工作量十分巨大,经常是通宵达旦。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郭化若的身体逐渐出现了问题,最后因病倒下,连续昏迷了好几天。等他醒来时,内心仍然非常牵挂炮兵学校。此时,他得知朱瑞临时接管了炮兵学校的校长职务。 随着日本宣布投降,战争局势发生了变化,延安总部决定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安排关内各解放区的部队前往东北。于是,炮兵学校在11月末接到了迁往东北办学的命令,但郭化若由于健康原因,无法随行。朱瑞和邱创成等人随后在东北建立了东北炮兵学校,他们多次通过电报希望郭化若能够早日康复,回到学校主持工作。由于缺乏足够的医疗资源,郭化若的健康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他只能继续留在延安休养。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到炮兵学校工作。 直到1946年5月,国民党军准备对中原军区发起围攻,内战的局势愈发紧张,郭化若变得异常焦急,希望能够赶到前线。在收到调令后,他被安排到华东前线工作。虽然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他还是提前从医院出院,并带着妻儿,经过几千里的长途跋涉,最终抵达了山东解放区的临沂市。陈老总为郭化若安排了鲁南军区司令员的职位,但郭化若认为自己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不太适应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于是他建议先从副职做起。最终,他被任命为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在军区工作了1年多,郭化若主要负责民兵的工作。后来,他被调到主力部队的第6纵队,担任副司令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频繁调动,先后升任第4纵队的政委、第9兵团的政委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