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他晚年的时候,常常回想起自己作为皇帝时的生活,但有两件事是他经常抱怨的。
第一件事,他说自己从来没有吃过一口热饭。
第二件事,他抱怨每道菜只能吃三口,如果多吃,隆裕太后就会打他的手。
有一次,溥仪忍不住问隆裕太后:“为什么吃饭要这样呢?” 隆裕太后严厉地回答:“这是大清的规矩。”
溥仪当时非常害怕隆裕太后,不敢再多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才逐渐理解了隆裕太后的用心良苦。
可能有人会疑惑,既然溥仪是皇帝,为什么连这些基本的皇帝规矩都不懂呢?
其实,溥仪并非从小就被培养为皇子,更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他的皇帝之路,始于慈禧太后的决定。
1906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二年,溥仪出生在北京醇亲王府。他是醇亲王载沣的长子,家人把他视若珍宝。按理说,他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他三岁时,慈禧太后的一道密旨改变了他的命运。
1908年11月14日下午,光绪帝突然去世,年仅37岁。由于光绪没有子嗣,且去世得非常突然,宫中急需选出新皇帝。于是,慈禧决定从亲王的儿子中挑选一个来继位。经过深思熟虑后,她做出了选择:3岁的溥仪。
为什么是溥仪呢?因为溥仪的父亲载沣和光绪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溥仪继位合情合理。更重要的是,载沣是慈禧的亲信大臣,选他儿子继位,慈禧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掌控大清政权。
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慈禧自己会在第二天去世。
1908年11月15日,光绪帝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因病去世。半个月后,年仅三岁的溥仪正式登基,成为大清的第12位皇帝,隆裕皇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隆裕太后。
对于刚刚登基的溥仪来说,皇帝的职责他根本不懂。他只知道,作为皇帝,宫中有人伺候他,饭菜送到手中,还有人陪着玩耍,这样就足够了。
溥仪六岁时,仍然在宫中随意玩耍,虽然他不守皇帝的规矩,但因为是皇帝,太监和宫女也不敢管他。
直到隆裕太后发现这一情况后,怒不可遏,严厉惩罚了照顾溥仪的太监和宫女。为了让溥仪接受更严格的管教,隆裕太后让溥仪留在她身边。
在他们第一次一起用膳时,溥仪又照旧看到喜欢的菜肴便夹起吃。当他吃到第四口时,隆裕太后突然一巴掌打在他手上。
溥仪吓得不敢说话,虽然不明白自己为何被打,但他一直害怕隆裕太后,而此刻的隆裕太后显然非常生气。
等隆裕太后气消了一些,溥仪才低声问:“母后,刚才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打我的手?”
隆裕太后严厉回答:“这是大清的规矩,作为皇帝,每道菜不能吃超过三口。”
溥仪看到太后没有气愤消退,便不敢再追问。当回到寝宫时,他向一名年长的太监请教,才明白皇帝用膳有许多规矩,其中每道菜最多只能吃三口,主要是为了皇帝的安全。
但实际上,皇帝用膳的规矩远不止这些。溥仪慢慢了解,作为皇帝,他的饮食充满了严格的限制和讲究。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清朝皇帝用膳的具体规矩。
首先,皇帝的“御膳房”有一整套严密的流程。
作为大清的皇帝,溥仪的饮食自然与普通人不同。皇帝的饭叫做“膳”,吃饭叫做“用膳”,开饭叫做“传膳”,厨房则叫做“御膳房”。
清朝皇帝一天并非三餐,而是两顿正餐,分别为早膳和晚膳。早膳通常从早上六点开始,直到早上八点结束;晚膳则从中午十二点开始,直到下午两点结束。
皇帝的餐单包含鸡、鸭、鱼、鹅、猪肉及时令蔬菜,辅以山珍海味、奇珍水果等。皇帝的米饭是专门培育的黄、白、紫三色米,甚至有来自各地的上等贡米。
皇帝用膳时,菜肴可达到六十到七十道,有时甚至上百道,特别是慈禧太后,每餐的菜品就有一百二十道,吃一顿饭花费大约200两银子。
除了正餐,皇帝每天还有酒膳和各种小吃,时间不定,完全由皇帝召唤。
皇帝的饮食完全由“御膳房”负责,御膳房的管理者都是皇帝的亲信,通常是八旗嫡系。
这些管理人员极其小心,因为如果皇帝的膳食出现问题,他们必定会丧命。御膳房的每道菜从采购、烹饪到上桌,都有严格的规范,每一环节都要经过仔细检查,确保没有任何疏漏。
食材的采购由太监负责,所有的购买记录都要详细记录,包括采购时间和地点,最大限度地避免中毒的风险。
食材回到宫内后,会交给御膳房的厨师处理。皇帝的御用厨师大约有370人,每个炉灶配备三名厨师,确保菜肴能同时完成。
当一切准备就绪,御膳房开始传膳,每道菜的传送都有明确记录。任何细节都能追查到责任人,确保皇帝的安全。
皇帝用膳的整个流程也有严格规定。每天清晨,几名太监和宫女会早早等候,提醒皇帝起床。洗漱后,皇帝会喝一碗银耳羹或冰糖燕窝,然后前往慈宁宫请安。
早膳的准备则早已开始,御膳房的太监会按照流程传膳。每道菜上桌前,先由一名太监用银牌试毒,再由另一名太监亲自尝菜,最后才由第三名太监将菜端给皇帝。如果皇帝觉得菜好吃,会说“赏”,厨师会因此得到奖励。
这个过程非常繁琐,因此溥仪常抱怨自己从未吃过一口热乎饭。每道菜需要经过如此复杂的步骤,很多时候,饭菜都已经凉了。
皇帝的用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保证安全,防止有人图谋不轨。皇帝的喜好是绝对保密的,任何人不得随意谈论。
这一切严格的规矩,都是为了防止毒害皇帝,确保大清的皇帝能安然度过每一天。
晚膳的规矩和流程与早膳类似,唯一不同的是菜品。可以说,皇帝的每一餐都充满了复杂的仪式和严密的规章制度,绝非普通百姓所能比拟。
通过这些,溥仪在晚年回忆起当年当皇帝的生活时,感慨万分。他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也在各种规矩的束缚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