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梁唐晋汉周,朱李石刘郭
在五代十国时期,刘知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非常低的。即便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能说出他名字的人也寥寥无几。然而,他却是中国历史上被正史承认的正统开国皇帝,建立了后汉王朝,这一朝代拥有正规的国史和延续中华国祚的地位,远非那些非正统的割据政权可比。
我最早知道他的名字,并不是因为历史知识丰富,而是偶然看到一个词,经过一番查证,才对他有了大致了解。当时条件有限,没有书可读,也没有网络,这个词就是“汉高祖”。一提到汉高祖,人们自然会想到刘邦。即使用现代搜索工具查找,结果也往往是刘邦。但严格来说,这是不准确的:刘邦是汉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所以单说“汉高祖”,严格指的应该是后汉的刘知远。不过,由于刘知远鲜为人知,人们约定俗成地把汉高祖当作刘邦,也无需纠正,否则显得故作学问,反而令人发笑。
刘知远与石敬瑭同为沙陀人,都是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的部下,但二人的地位差距很大。刘知远早年只是养马的军卒,而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战争中,刘知远曾两次救过石敬瑭的性命,因此得到提携,地位逐渐上升,最终成为节度使。
石敬瑭去世后,刘知远辅佐后晋出帝石重贵,但后来在河东割据,企图自立。辽人南下俘虏晋出帝后,刘知远表面上向辽人投降,但仍保持一定独立性。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占汴梁后,由于反抗频繁、内部混乱,无法稳固中原,只得退兵北还。此时,已投降的刘知远当机立断,背离辽人,进入汴梁建立后汉政权。
《旧五代史》中记载:“昔皇天降祸,诸夏无君。汉高祖肇起并汾,遄临汴洛,乘虚而取神器,因乱而有帝图,虽曰人谋,谅由天启。”从立国角度看,刘知远可以说是最轻松的开国皇帝之一,他几乎是在一片空白中“乘虚”建国。相比之下,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还需清理反抗势力。
虽然刘知远建国有些顺势而为,但他依托辽人攻灭后晋的机会,也有“趁乱摘桃子”的嫌疑,因此历史上评价不高。《旧五代史》称其“虽有应运之名,而未睹为君之德也”,意思是虽名义上天命加身,但缺乏真正的君德。
作为正朔皇帝,刘知远运气不佳,仅在位不到一年便病逝,享年54岁。他的儿子继位仅三年,后汉这个沙陀人建立的朝代总共不过四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极短命的王朝之一。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政权更替迅速,传统道德观受到极大冲击。正义与非正义、正统与非正统在乱世中模糊不清,个人和政权都在为生存而挣扎。
刘知远存在感低、名声差,并非因为他政绩不佳或品行不端,而是因为其在位时间短,几乎没有留下足够的业绩可称道,因此大家鲜少知道他。
不过,在古典戏剧中,刘知远却留下了一席之地。不仅有残存的北宋唱本《刘知远诸宫调》,还有与《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四大南戏”的《白兔记》,又称《刘知远白兔记》。该剧讲述牧马人刘知远入赘李家为婿,李家大小姐李三娘深爱刘知远,当刘知远被迫从军,李三娘受尽折磨,坚贞守节,16年后两人终得团聚的曲折故事。
这出剧是南戏代表作,衍生出《井台会》《红袍记》等多种版本。剧中刘知远被塑造成正面人物,而李三娘忍辱负重、坚贞守节的形象深入人心,是戏剧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女性角色之一。
历史上的李太后同样值得称道。当年刘知远一无所有时被娶入李家,她认命顺从。刘知远称帝后,她积极辅佐丈夫行善,拿出宫中财物赏赐将士,并在儿子欲杀郭威时竭力反对,展现出骨子里的善良与识大局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