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五虎上将”和曹魏的“五子良将”一直是三国迷热衷讨论的话题。这些名字来自《三国志》中的两篇传记,具体是《蜀书·关张马黄赵》和《魏书·张乐于张徐》。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徐晃是如何在襄樊之战中击败关羽的。
襄樊之战,徐晃击败关羽 公元219年7月,关羽发动北伐,围困了曹魏的樊城和襄阳。他将曹仁困于樊城,吕常困于襄阳。曹操派遣于禁统领七军前去援救曹仁,结果关羽趁着汉水暴涨,成功将七军水淹。于禁无奈投降,而庞德则英勇战死,这一事件也成为了“关云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传奇。 襄阳和樊城的位置至关重要。如果这两地丢失,关羽可以直接威胁到曹操的都城许都。同时,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获胜,并派遣刘封和孟达攻占东三郡。如果关羽能够夺取襄樊,蜀汉的势力就能横跨汉水,威胁曹魏北方的边境。因此,曹操在面对关羽的威胁时,甚至考虑将都城迁至河北,避免直接与关羽对抗。然而,在司马懿和蒋济的劝说下,曹操决定派遣徐晃增援襄樊,同时与孙权密谋联合行动。 孙权早已打算偷袭荆州,曹操和孙权的目标不谋而合。徐晃所率的军队虽然大多是新兵,无法与关羽正面抗衡,因此他选择在阳陵坡(樊城北)驻扎,等待更多兵力集结。此时,关羽的前军驻扎在偃城,徐晃假装要筑长堑,试图切断蜀军的后路。蜀军因害怕被围,选择烧营撤退,徐晃便趁机占领了偃城,并逐步逼近关羽的营地。徐晃的军营距离关羽的营地仅有三丈之遥。 与此同时,曹操的使者带回了孙权的密信,信中说孙权将派兵偷袭关羽的后方。为了让关羽不察觉,曹操有意泄露了这个信息。于是,曹操命令徐晃将孙权密信的内容用箭射入樊城和关羽的营地。当魏军得知消息后,士气大增,防守变得更加稳固;而关羽得知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此时,曹操已从洛阳出发,带领主力军队前往摩陂,同时还派遣殷署、朱盖等12营兵到达偃城,由徐晃指挥。关羽的主力军队则屯驻围头,部分兵力驻守四冢。徐晃巧妙地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扬言攻打围头,实际上却暗中突袭四冢。关羽得知四冢快要失守,便亲自率领五千步骑出营迎战。 在这场对战中,关羽与徐晃是同乡,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战前,两人回忆起过去的时光,关羽甚至表示自己在军事方面并不擅长。不久,徐晃突然下马,发布军令:“谁能得关云长的首级,赏金千斤!”关羽惊讶地问:“你说的是什么话?”徐晃回答:“这是国家之事。” 随后,两军展开激烈的混战,最终,关羽被徐晃击败。关羽撤回营地后,徐晃紧追不舍,直到冲入关羽的大营。关羽的营地周围设有深壕和复杂的防御设施,若从外部直接攻击非常困难。然而,在关羽的大营一片混乱之际,徐晃趁机冲入营中,成功攻破了关羽的大营,迫使关羽撤退。樊城的危机因此得以解除。 徐晃为何能够击败关羽 首先,关羽的军心动摇。仔细回顾关羽北伐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局势的转折点出现在曹操和孙权联合的那一刻。原本关羽形势大好,襄阳和樊城岌岌可危,但当关羽得知孙权可能会偷袭荆州后,他开始犹豫不决。此时,关羽不仅面临是否继续围攻的问题,还要考虑后方的家人和财产是否安全。这种心理动摇让关羽在应对徐晃时显得优柔寡断,这也导致了他军队士气的低落。 其次,徐晃应对得当。徐晃无疑是当时的名将,这一战后,曹操称赞徐晃:“襄阳、樊城得以保全,是你功劳的体现!”徐晃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先是通过虚张声势占领偃城,再通过声东击西将关羽引出围城,最后在关羽和他叙旧时突然发难,成功击退关羽并攻破了其大营。这一系列的战略手段使他巩固了自己在军事上的地位。 最后,双方的兵力差距也不容忽视。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徐晃的兵力,但根据曹操对徐晃的增派兵力来看,徐晃的总兵力远超过关羽。关羽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不仅未得到刘备的增援,连身边的刘封和孟达也未能及时支援。与之相比,曹魏方面的援兵不断增援,使得关羽的处境更加艰难。 总结来说,襄樊之战是关羽一生的高光时刻,同时也是最灰暗的时刻。徐晃的胜利让关羽陷入了困境,最终导致他败走麦城并被杀,成为三国历史中的一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