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白刃战,很多人都会想到“抗日神剧”。这些剧中最让人吐槽的情节就是像“手撕鬼子”这样夸张的描述。虽然“手撕鬼子”显然不符合实际,但在抗战中,确实也涌现出不少令人敬佩的战斗英雄,例如吕俊生。
吕俊生是邢台县前青峪人,1937年12月,他加入了八路军。1938年7月,吕俊生所在的4连在山东夏津与日军发生了激烈的白刃战。在这场战斗中,吕俊生手持一把大刀,左砍右劈,连续斩杀了27个日本兵。这一壮烈的表现使他一战成名。当然,像吕俊生这样英勇的战斗英雄,毕竟只是少数。
在抗战初期,白刃战的情况并不乐观,中国的大刀队和日军的刺刀相比,完全处于劣势。拿平型关战役为例,战后的伤亡统计竟然是1:1。平型关战役本身就是一场伏击战,战斗开始时先是炮火轰击,然后是从高处进行扫射,最后才冲上去,利用人数上的优势进行攻击。尽管有了这些天时地利的帮助,中国军队依然未能占到多少便宜。
有的老兵回忆说,正常情况下,在白刃战中,三个中国士兵能够击败一个日本兵就算不错了。还有些抗战老兵说,5:1的战损比率在当时是很常见的。
这种情况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在抗战初期,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接受过长时间严格的军事训练,补给充足,装备齐全,军事素养远远高于中国士兵。而中国军队的许多士兵,刚刚从田间地头走上战场,可能几天前还在田里刨食。以吕俊生为例,他从1937年12月参军,到1938年7月参加战斗,也不过才六个月的时间。对于这些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也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来说,面对已经战斗了多年的日本老兵,尤其是在白刃战中处于劣势,完全可以理解。
不过,这样的伤亡比例只是在抗战初期的统计数据。随着战斗的进行,中国军队不断成长。在延安,曾经被俘的日本教官开始教授中国士兵如何使用刺刀。随着战斗经验的积累,中国的士兵逐渐总结出一些战斗技巧。到了后期,八路军就采用了“二对一”的刺杀战法。具体来说,就是由一名老兵与日本兵正面对抗,而另一名士兵则站在侧面,伺机进行偷袭。这种战法屡试不爽,屡次在战斗中取得了优势。
随着战争的持续,日本的资源逐渐匮乏。拿军刀来说,1938年生产的九八式军刀与1934年生产的九四式军刀相比,简直可以用“粗制滥造”来形容。此外,日军在遭受巨大的人员伤亡后,不得不从本土调集一些经验不足的新兵参战。随着日军的力量逐渐削弱,原本占优势的白刃战也开始变得对中国军队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