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诸葛亮既聪明又接近妖异。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仅精通天文和地理,军事谋略也是出类拔萃,他的智慧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至能够呼风唤雨,改变天命,简直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存在!然而,这位几乎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辅佐刘禅整整12年,最终死于第五次北伐的途中,享年54岁,死于五丈原。
这个事实让我们的想象受到限制。我们本以为他至少能活到一百岁,甚至更久。可现实却证明,诸葛亮也是普通人,他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能力。他的一生,恪守自己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那么,诸葛亮到底得了什么病呢?《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或许可以说,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而他的生活细节又决定了成败。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可能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他可能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问题。
在《三国演义》里,多次提到诸葛亮吐血的情节。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这很可能是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症状。根据《病理学》的知识,消化性溃疡患者常常会出现黑便和吐血的症状,这主要是由于溃疡底部的血管被腐蚀破裂所导致的。
诸葛亮年轻时也曾是一个追求自由、放荡不羁的人。比如刘备亲自三顾茅庐时,就曾看到他大白天在睡觉,说明他的作息非常不规律,过得比较随意,每天都睡到自然醒。作息不规律会打乱人的生物钟,也会破坏免疫系统,容易生病。因此,诸葛亮可能也并不注重养生。
此外,从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开始,他的生活更是缺乏必要的运动。那个时代的指挥官通常是骑马作战,而诸葛亮每次出场都坐在四轮车上,展现出儒雅的形象。这种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肯定对身体产生了影响,长时间不运动自然会导致消化系统功能下降,逐渐引发疾病。
再者,诸葛亮是一个废寝忘食的工作狂,这使得他的肠胃负担更重。在他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的食量显著减少,而这一点正好被他的对手司马懿知晓。司马懿曾说过:“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意思是,诸葛亮身体虚弱,无法持久。司马懿深知自己会赢,因为他自己身体健康,而诸葛亮则很容易被病痛耗死。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描写诸葛亮昏倒的情节,这些情节也可以推测出他可能患有高血压、脑溢血、贫血、低血糖等疾病,这些都与长期的工作压力、精神刺激、情绪不调和营养不良密切相关。
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赵云的儿子前来报丧,诸葛亮听后悲痛万分,投杯大哭,甚至失声,口吐鲜血,倒地昏厥。这一幕深刻显示了他身心的疲惫与压力,也反映了他极度的悲痛。在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成功运用计谋击败了司马懿,但当他得知张苞身亡时,再度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厥在地,最终因病卧床不起,导致蜀军不得不放弃进攻,撤回汉中。
当他进行第六次北伐时,得知关兴去世,他放声大哭,随即昏倒在地,几乎失去意识,直到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多次北伐导致了蜀国的兵员和资源的消耗,尤其是在面对曹魏时,蜀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与之抗衡,这让诸葛亮感到无比疲惫和压力。
就在蜀国局势越来越紧张时,魏主曹睿发布了东吴三路进兵合淝的消息,命令满宠、田豫、刘劭分兵迎敌。然而,魏兵在途中被东吴设计烧掉粮草,东吴的兵力也因此受损。诸葛亮得知此事后,长叹一声,顿感心力交瘁,不禁昏倒在地,众将急忙抢救,半天后他才苏醒过来。诸葛亮感叹道:“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也。”
诸葛亮在四月时,虽病重仍出帐望天,他心情非常慌乱,甚至向姜维说:“吾命在旦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身体状况十分危急。
无可否认,诸葛亮是蜀汉的核心人物,拥有极高的才干。然而,他的行事风格过于谨慎细致,以至于许多事务都亲力亲为,这也使得他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授权制度。无论在军事指挥上还是管理上,过分关注细节反而让自己无法腾出时间去考虑更大的战略问题,导致自己身心疲惫,也没有办法有效培养下属。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懂得放权,信任下属,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诸葛亮虽有着超凡的才智和无与伦比的能力,但因过度关注细节和责任,最终未能克服自己的身体极限。
因此,诸葛亮的过劳和压力,才是导致他早逝的根本原因。即便再有能力,也无法抵挡健康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