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演义》时,每次看到刘备,总会觉得他特别客气,而且有点过于客气,尤其是他“三让徐州”那一段。那个时代,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刘备的客气看起来就显得不太合适。你要是看不下去,就像张飞、关羽那样劝他,“又不是我们要夺徐州”,刘备却会生气地回你一句:“尔等想陷我于不义之地吗?”真让人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仿佛被蚊子叮了却给别人挠痒痒,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陶谦倒也可以理解,他不是反派人物,客气一些还情有可原。但是,面对吕布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刘备依旧表现得过于客气。当吕布来投奔他时,刘备手里刚得的徐州就要让给吕布,如果不是张飞怒斥,吕布恐怕早就毫不客气地占了。这个举动看起来简直像是一个脑袋被门夹了的傻事。
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地盘视作生命一般看待,为什么偏偏刘备对此不以为然呢?难道他真的是因为讲义气才如此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吕布在白门楼被擒之后,向刘备求情。刘备对曹操说的一句话揭示了他的想法:“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刘备清楚吕布是什么人,他并非愚笨或糊涂,丁原和董卓的事他自然不会忘。他知道收留吕布意味着什么,那么他为何还要在徐州收留吕布呢?
在张飞打败曹豹之后,吕布袭取了刘备的徐州,结果张飞败走,刘备的家人也被困在徐州城里。后来,刘备和吕布见面,吕布装作大方地要把徐州还给刘备,刘备却坚持拒绝。关羽和张飞都非常不解,他们觉得大哥头脑一定被门夹了,怎么总是拒绝领地呢?他们不理解,也许很多人都不理解。有人说刘备讲义气,可他明明还劝曹操杀吕布,显然并不只是简单的讲义气。
这些疑问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容易理解了。当时正是群雄争霸的时期,像袁绍、袁术、公孙瓒、张绣、刘表、马腾、曹操等人都各自占有一方,实力强大,手中有兵有地。而刘备当时只有关羽、张飞两员猛将,地盘更是没有,实力相对较弱。要说三国时代最出名的两位县官,刘备和陈宫无疑名列其中,但陈宫选择了做谋士,刘备显然有更高的追求,他希望成为一个像曹操一样的人物。
当时,谋士和将领在选择投靠对象时,通常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实力,另一个是名声。大部分人更倾向于选择有实力的人,因为这样选择的风险最小。可是,刘备当时的实力明显不足,他只有一些零散的兵马,要么是张飞通过散财募得,要么是别人借给他的。他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实力,甚至只能选择投靠他人。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只能选择打造自己的品牌,借着自己的名声吸引人才,像做生意的小公司一样,虽然没有大集团的实力,但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和口碑营销,来在夹缝中生存,争取一席之地。
因此,刘备三让徐州并不是出于单纯的讲义气,而是因为他不想背负“反客为主”或“不义”的名声。他收留吕布,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怕与吕布的实力对抗不过,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害怕别人说他不收别人投奔,怕断了以后其他人对他投奔的念头。他连像吕布这样反复无常的人都愿意收留,其他人自然也就不会再担心投奔刘备会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