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艘由德国人打捞的唐代沉船,被命名为“黑石号”。最早是在1998年,位于马六甲海峡南部的海底被发现。当时,德国方面并未公开这一发现,而是秘密进行了挖掘、研究和销售信息的保密处理。直到2005年,在确定买家后,德国公司才对外宣布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令人意外的是,这艘沉船的买家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来自新加坡。新加坡的一家公司“圣淘沙休闲集团”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整体购买了“黑石号”上的宝物。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买呢?是因为信息没有传到,还是因为不愿购买,或者有其他原因?毋庸置疑,中国当然希望能够购买这批文物,因为船上的货物基本上就是唐代的中国商品。
2002年,关于这艘沉船的消息传到了中国的收藏圈。那时,扬州、上海、湖南等地的一些文物保护单位或个人都曾表示过购买意向。然而,德国公司开出的价格为4000万美元,而且不愿单独出售任何打捞物品,这个价格在当时显得有些过高,最终中国买家因无法承担如此巨额费用而不得不放弃。
“黑石号”沉船上的物品显示,这艘船是一艘前往阿拉伯帝国(古代中国称之为“大食”)的商船。虽然无法确认船是中国制造的还是阿拉伯人建造的,但因为船的木质部分已经完全腐烂,目前还没有定论。
幸运的是,船上打捞出的众多宝物在新加坡海事博物馆得到了整理和公开展示,游客们可以通过这些文物,了解和感受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为配合展览,新加坡还复原了“黑石号”的船模,模仿的是一艘具有中国特色的2桅2帆尖头尖底的船只。
在“黑石号”上,98%的货物是陶瓷,其中一批长沙窑瓷碗的铭文显示沉船的时间。这些瓷碗上刻有“唐代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的铭文,结合船上发现的八角茴香的碳十四测定,专家推测这艘船沉没的时间应当是公元9世纪上半叶。
唐代的陶瓷在当时非常畅销,特别是在西方,其价值往往超过黄金。无论是阿拉伯帝国,还是欧洲的宫廷贵族,他们可能拥有黄金制品,却未必能够拥有一只精美的中国陶瓷。由于陶瓷易碎且不适合长途运输,主要的贸易路线便集中在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