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到1912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退位,这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历史中,为什么中国一直处于分裂与统一之间,最终走向灭亡,似乎没有任何进步的迹象?
有人回应道,这个问题并不准确,因为中国古代文明璀璨辉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源自中国。的确,中国古代文明光辉灿烂,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重复的落后循环。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封建制度。封建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商颂·殷武》中,其中写道:“不僭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封建厥福。”简单来说,封建制度最初是一种将权力分封给地方的小国的政治体制。这种制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皇权至上”和“重农抑商”,这两点是中国封建历史的核心。
中国封建制度的精髓就是始终以皇帝为中心的集权体制,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尽管历史上出现过一些较为开明的皇帝,但封建体制的根本并未改变,皇权的巩固依然是最重要的目标。
同时,封建统治者还创造了“真龙天子”的概念。例如,刘邦通过斩白蛇的故事来表明自己是天命所归,赵匡胤也通过梦中神龙出窍等故事来神化自己。这些手段的目的就是要强化皇权,绝不允许权力受到任何限制。
比起皇权至上的观念,重农抑商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这种政策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历朝历代都在实施,政府把鼓励农业生产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手段。到了西汉以后,这一政策更加明显,提倡“殴民而归之农”,即将百姓束缚在农业生产中,以保证国家的经济稳定。
通过这种做法,统治者有效地限制了百姓的创造力,愚民政策也因此得以实施。百姓虽然安于现状,但在这种封闭的体制下,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到过商业的作用,他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意思是,一个国家的繁荣依赖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采集四个行业的共同发展。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商业一直被视为低贱的行业,甚至受到严厉打压。商业本应是最能激发国家创造力和进步的领域,但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没有了商业的繁荣,国家的创新和发展自然受到极大限制,导致了国家整体的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