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魅力之一就是,它总是充满了你无法预料的意外。即使是双方都还处在冷兵器时代,也常常能出现数十骑兵追击、斩杀上万敌军的惊人场面。那些总是说“不可能”的人,可能只是没读过足够的历史。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战例,就能明白这不是天方夜谭。
在骑兵历史中,王君廓这个名字可能不如卫青、霍去病、李世民、亚历山大、成吉思汗那样响亮,但他却创造了一个骑兵历史上最悬殊的战绩。他带着仅13名骑兵,成功抵挡住了王世充麾下将领郭士衡带领的上万大军。甚至连李渊都感叹:“尔以十三人破贼万,自古以少制众,无有也!”在抗击突厥时,王君廓又一次大显身手,他不仅斩首俘虏了2000多名突厥人,还夺走了5000匹战马。值得一提的是,李渊时期,唐军的战马总数才不过三万匹,这一战绩的份量可见一斑。王君廓无疑是隋唐历史上最被低估的英雄之一。
和王君廓类似的,还有西班牙著名征服者科尔特斯。他在奥通巴之战中带领仅15名骑兵冲入数万阿兹特克人阵中,并斩杀了敌方主将。尽管科尔特斯是16世纪最著名的掠夺者之一,但他的兵力大多还是冷兵器为主。科尔特斯的队伍仅有16匹马、110名水手和553名士兵,唯一的热兵器不过是13支穆什克特火枪和4门轻炮,此外还有32名士兵携带弩弓作战。可以说,他的冲锋中,热兵器的作用几乎为零。而阿兹特克人本身对骑兵冲锋并没有经验,所以这场战斗的含金量,和王君廓的战绩相比,要稍逊一些。
类似的战例还发生在靖康之变前后,金国的骑兵曾用20多骑兵突破宋军的万人义军队伍,但这种战绩无疑只是小打小闹,实际含金量并不高。
如果要找一个最接近王君廓战绩的例子,那应该是明朝石亨指挥的紫荆关之战。在这场战斗中,石亨和他的侄子石彪带着几十名家丁骑兵直冲也先领导的数万瓦剌大军,瞬间打乱了敌军阵型。面对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战术,也先毫无办法。接着,明军便顺势发起大规模反击,将瓦剌军彻底击溃。在这场战斗中,石亨的突击部队斩杀了数百瓦剌骑兵,并在随后的战斗中总共消灭、俘虏蒙古骑兵19880余人。相比之下,明末李成梁守辽东四十多年,斩首的敌人也不过2万出头,且最大的一次胜利是在1582年的孤山之战中,仅斩首1180多,和石亨的战绩相距甚远。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斗中,军阵的布置通常有严格的规则。如果一个小股骑兵突然闯入敌阵,低级指挥官往往难以迅速做出正确反应,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调整阵型,可能会影响整个军阵的稳定。而即使是高级指挥官,在没有无线电等通讯工具的情况下,也无法及时指挥所有部队做出反应。就像在紫荆关之战中,面对石亨的突袭,也先的大军就这样在短短几分钟内被打得七零八落,之后的明军趁机一举打破敌阵。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五代时期的老狐狸朱温也曾因疏忽被800名沙陀骑兵击败,十分尴尬。
公元912年初,幽州的刘守光被李存勖打得濒临灭顶之灾,刚刚大病初愈的朱温强忍病痛,带领大军前往援助。朱温号称集结了五十万大军,其中前锋就有五万人,兵力远超李存勖。可是,李存勖的反击手段却是800名沙陀骑兵,沙陀人原本是突厥的一个小部落,虽然总马力只有3万,但他们十分重视突袭等特殊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沙陀骑兵将自己的兵力分成多个小队,穿着后梁军的军服,对后梁军展开了破坏性袭击。他们轻松击杀了后梁将领贺德伦的门卫,还纵火破坏了后梁的大营和交通线,导致朱温的军队供应线断裂,最终不得不撤退。
古代的骑兵并非永远都以冲锋为主,像匈奴、蒙古、契丹等民族,遇到强敌时,也常选择撤退,而不是直接与敌军交战。例如,北宋曾总结契丹骑兵的特点为“轻而不整”,“退败无耻”,他们往往让渤海人、汉人充当先锋。在公元988年,契丹的八万骑兵曾在与宋朝的对抗中,被宋朝上静塞军的骑兵彻底击溃,留下了不光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