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刘邓大军成功突破大别山,开始进军中原地区。为了保住中原的核心地带,蒋中正迅速命令国民党整编第10师和第11师回援平汉路,集中在河南漯河一带。当时,漯河周边活动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总兵力仅有2万多人,远不及敌军一个整编师。面对敌人兵强我弱的局面,纵队司令员杨勇决定先避开敌人的锋芒,待敌人疲劳后再寻找机会进行反击。
为此,杨勇找到了当时担任20旅旅长的吴忠,让他带领部队大张旗鼓,吸引敌人并拖住敌人,为纵队主力争取休整的时间。吴忠是四川苍溪人,13岁便参加了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屡次立下战功。在接受任务后,吴忠信心满满地对杨勇说:“请司令员放心,我们20旅一定完成任务,保证把敌人拖瘦、拖死!”那么,吴忠为何如此自信呢?原因在于,20旅刚刚在汝南和明港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士气非常高涨。
特别是在明港战斗中,20旅成功攻入了国民党军围困大别山部队重要补给线上的一个铁路中转站,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部队的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战斗力也显著增强。因此,吴忠认为这次任务完成起来并没有太大难度。1948年1月初,一纵队兵分两路,杨勇带领一旅和二旅的主力北上,至河南项城以北地区休整,而吴忠则带领20旅主力南下,进驻豫皖两省交界处的包信集和赵集一带,吸引敌人的整编11师。
然而,20旅的主要领导在进入包信集后,对于下一步的行动方案逐渐出现分歧。吴忠主张趁着部队士气高涨,在这一带打击一些地方武装力量,然后再向其他地区转移。副旅长李觉则认为,敌军早有准备,而且整编11师是国民党最强的主力之一,师长胡琏对我军的战术特点了解透彻,作战手段狡猾而刁钻,擅长捕捉战机。一旦敌人发现我军力量薄弱,必定会紧追不舍。如果停留在这里,可能会被整编11师缠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李觉建议继续向西撤离,与敌人保持距离。
政委刘振国也赞同李觉的意见,但吴忠依然坚持要在包信集一带打一场仗再撤离。经过一整天的争论,最终吴忠决定:先在包信集一带寻找战机,再打一仗,然后转移。但吴忠低估了敌军的进攻速度。整编11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机械化程度很高,敌人很快就赶了上来。1948年1月10日上午10时左右,敌军整编11师的先头部队与20旅58团第三营发生了接触,随即爆发了一场力量悬殊的遭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