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能够压制年少的康熙帝长达8年之久,背后有孝庄的支持。而康熙帝由于态度不明确,给人一种可能会变成“叛逆”的顺治帝的感觉,孝庄因此一直不敢完全站在康熙帝一方,举棋不定。直到鳌拜的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强大的权力集团,威胁到皇权的稳定,康熙帝才决定对鳌拜采取行动。这时,孝庄终于放弃了对鳌拜的支持,转而支持康熙帝,鳌拜才最终被制伏。
在清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孝庄常被低估或忽视。大家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孝庄太后嫁给摄政王多尔衮”这件事,但孝庄实际上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接下来,我将简要讲述孝庄在清朝初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及其对朝局的巨大影响。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去世,清朝内部陷入了皇位争夺战。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是两大热门继承人,他们陷入了僵持状态。此时,顺治帝的生母孝庄凭借自己在宫中的地位,争取到了两黄旗的支持,最终帮助年幼的顺治帝登上了皇位,成为最大赢家。
清朝入关后,多尔衮掌握实权长达七年。在此期间,孝庄和顺治帝母子二人非常谨慎,小心翼翼地应对着多尔衮的权势,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他们终于熬过了多尔衮病弱的日子。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人唏嘘。曾经同心协力的母子二人,在顺治帝亲政后期,几乎反目成仇。简而言之,顺治帝亲政后,通过结交王公贵族,联合两黄旗的大臣,清除了多尔衮的党羽。但随着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加强中央集权,清朝的实权逐渐向满洲大臣转移。顺治帝作为新皇帝,无法完全掌握朝政,因此他的下一步计划就是加强集权。他首先削弱了权力不大的诸王贝勒,把代表诸王利益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架空,封其为“叔和硕郑亲王”。
面对越来越强大的满洲大臣,尤其是曾支持顺治帝继位的两黄旗,顺治帝最终决定“以汉制满”,提升汉臣的地位,赋予他们实权,并按照明制建立了十三衙门,强化中央集权。
此外,顺治帝还收回了多尔衮所掌控的正白旗,继续将其纳入天子亲领的三旗之内。他特别宠爱出自正白旗的董鄂妃,并在她为顺治帝生下第四子后,宣布大赦天下,并将其视为皇太子对待,甚至特意忽略了康熙帝等三个儿子。几个月后,这个孩子夭折,顺治帝随后破格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而在董鄂妃去世后,顺治帝也坚持追封她为皇后。许多人认为顺治帝是一位痴情的皇帝,实际上他此举背后有着深远的政治意图:他希望借正白旗取代两黄旗,从而完成自己的集权计划。
这一系列政治操作引发了两黄旗大臣的不满,尤其是顺治帝重用汉臣、依赖宦官的做法,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蚀。孝庄作为两黄旗的主母,她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而郑亲王济尔哈朗代表的是下五旗,孝庄则成为守旧派的代表人物。顺治十二年(1655年),济尔哈朗去世后,孝庄成为了守旧派的核心。
由于母子间的斗争牵扯到皇室颜面,史书中未能全面记载当时的情况。但通过当时的记载,可以看出顺治帝与孝庄的矛盾尤为激烈,尤其是在后宫之事上。顺治帝的第一任皇后是由多尔衮和孝庄商议后立下的孝庄侄女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帝亲政后,由于多尔衮的关系,废除了这位皇后。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也是孝庄的侄孙女,顺治帝曾想废掉她,但最终因孝庄的坚决反对而未成。
顺治帝的这些举动实际上是对孝庄抵制自己集权的报复。最终,顺治帝的后宫中,蒙古出身的后妃完全被冷落,甚至他有8个儿子、6个女儿,却没有一个是蒙古后妃所生。这意味着顺治帝有效打压了孝庄及其两黄旗的势力。
顺治帝病重时,母子间的分歧再度显现。根据《汤若望传》的记载,顺治帝希望立年富力强的堂兄岳乐为继任者,这位堂兄属于开明派。顺治帝显然担心死后自己的政治成果会被推翻,所以希望找一个强力继承人。但因为孝庄等人的反对,最终只能立皇三子玄烨继位,即康熙帝。
顺治帝的政治妥协为康熙帝的继位铺平了道路。顺治帝还任命了苏克萨哈为第二辅政大臣,三位出身两黄旗的大臣分别是索尼、遏必隆和鳌拜,成为辅政大臣。然而,苏克萨哈的地位并不稳固,他也并非坚定的开明派人物,面对其他辅政大臣,只能随波逐流。顺治帝死后,守旧派彻底胜利,开始报复顺治帝的改革。顺治帝在遗诏中批评自己推行的改革,尤其是重用汉臣的做法。
孝庄支持守旧派的立场始终未变,她不仅在顺治帝驾崩后,成为康熙帝尚未成年的最大支持力量,同时她也始终处于幕后,影响着朝政局势。在顺治朝后期和康熙朝初期,孝庄是守旧派的最大代表。康熙帝继位后,虽然承认了父亲顺治帝的某些政策,但他并没有完全继承顺治帝的开明路线,而是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做法。
康熙帝进一步加强了开明派的力量,推动崇儒重道的国策,并立嫡长子为皇太子。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康熙帝加大了对汉臣的重用,最终完成了父亲顺治帝未能完成的事业,建立了自己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