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蒋介石的痕迹越来越少,或者说,从李登辉第二任期之后,台湾省就在有意识的清除蒋家的痕迹,蒋介石的痕迹,包括撤离雕像,撤掉保护蒋介石陵墓的守卫,让蒋介石在台湾省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但蒋介石刚败退台湾省的时候,并不是这样,在经历内斗,终于把所有权利都集中在他跟蒋经国食谱上后,台湾省成了他的独立王国,整个小岛都充满了对蒋介石的吹捧,甚至渗透到了小学课本里。
那么作为失败者的蒋介石在台湾的课本里是什么样子呢?
课本里的蒋介石,是不能质疑的
1950年代起,蒋介石败退守台湾,局势紧张,岛内也不太稳定,光靠军队可守不住政权,于是教育系统就成了他稳住人心的重要一环。
学校教的内容,得先把蒋介石“讲好”,课本里写他的一生,不是从政治失败讲起,而是从他小时候多么懂事、长大多么用功开始,读起来像在看一篇励志小说,还带着点圣人传记的味道。
课本里的蒋介石,统统是正面形象,抗战、北伐、“反共“”,全是英雄故事,他不只是一个人,更是那个时代“自由中国”的代表,是要靠他“反攻大陆”的精神支柱,蒋介石给自己衬托的非常伟大。
这个阶段的课本写法,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复杂历史,而是要让大家对蒋介石产生敬仰,课文讲他抗战有多英勇,却不提当时的政策争议。
讲他治理台湾有多成功,却不提政治镇压,历史在这里不是用来讨论的是非的,而是选段剪辑,只保留对统治有利的那一面。
这其实是当时蒋介石集权的一种手段,社会处于紧张状态,他的统治需要一个稳定的象征,而蒋介石就是那个符号,他在课本里越“完美”,政权就越显得有说服力。
但问题是,这样的形象太完美,完美到不真实,课本里看不到“二二八事件”、看不到白色恐怖、看不到异议者的命运,蒋介石被高高挂在神坛上,成了一个只能仰望、不能讨论的存在。
民主风暴一来,课本里的“神像”开始动摇
到了1980年代末,台湾政治气氛开始松动,过去一些不能讲的历史,比如“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政治案件,逐渐被公开,社会开始反思以前的历史叙述,也开始重新审视蒋介石。
这种变化,反映到课本上,就是蒋介石的篇幅开始缩减,神化式的描写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比较保守、甚至带有一点批判角度的叙述,课本不再只讲他英勇抗战,也开始提到他在台湾实行的高压统治。
当然不仅是蒋介石,甚至中国内地的股市也在被削减,台湾本地的历史、文化、地理比重加大,蒋介石原本在课本中心的位置,自然也就被边缘化了,教材不再围着他转,只是把他当作历史事件中的一个人物来介绍。
这种转型也并非一夜之间完成,社会上仍有不少人坚持蒋介石的“正面形象”,认为他是抗战英雄、台湾建设的奠基者,课本编写也因此变得小心翼翼,既不能过度批判,又不能回到过去那种全盘美化。
于是,课本开始尝试一种“中间路线”:把蒋介石放回历史脉络中,讲他的成就,也不回避他的责任。
蒋介石不再是“非黑即白”
到了2000年以后,台湾社会已经进入政党轮替的阶段,教育政策也跟着政局在变,课本的内容不再由某一方单一决定,而是多方争论、拉锯、妥协的产物,蒋介石的形象,也就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现在的小学课本里,蒋介石的名字还在,但不再是主角,教材不再只讲他如何抗战,也会提到他在台湾推动现代化;但同时,也不会避开他执行戒严、打压异议的背景。
这种多元化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蒋介石的描述可能差别很大,有的版本强调他的抗战领导地位,有的则更注重他对台湾社会的控制手段。
但不管怎么争,至少有一点是清楚的:如今的教材已经不再把蒋介石当“偶像”,他在课本里的角色,是一个有争议、有历史背景、有功有过的人物,这样的叙述方式,虽然不容易统一认知,却更贴近真实历史的复杂性。
不只是课本在变,是整个社会在重新认识自己
蒋介石在课本里的人物塑造,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写法”问题,而是台湾社会认同变化的一个缩影,从威权走向民主,从高度统一到多元分歧,这些年社会怎么变,课本里的蒋介石就怎么变。
当年神坛上的蒋介石,是统治者需要树立的精神象征;后来变成可以被探讨、被批判的人物,是社会开始追求言论自由和历史真相的表现;而今天,他被放进一个更复杂的历史语境里,是因为人们开始意识到:历史不能只讲一面。
当蒋介石身上被添加的神圣痕迹被一层一层的扒开,人们就会发现蒋介石身上的一切灰暗,越是深入了解蒋介石,他们对蒋介石就越是祛魅。
如今的台湾,仍有人推崇蒋介石,也仍有人主张彻底去蒋,两种声音交错存在,课本也在这之间寻找平衡,但不管观点如何变化,有一点可以肯定:蒋介石的痕迹正在被一步步消除,这种消除的速度非常快。
不过这也很正常,蒋家父子的统治本身就得不到台湾省全民认可,尽管李登辉是蒋经国选定的继承人,但李登辉丝毫不给蒋介石面子,第二任期就开始有意识的打破台湾省人对蒋介石的滤镜,一直到现在,蒋介石的支持者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