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挑战局
你还记得1958年提出的那个口号吗?这个口号的原本意思是:“用十五年时间让钢产量赶上英国,五十年后超过美国。”这个口号最早由毛主席在1958年提出。当时,他提出要在15年内实现钢产量赶超英国,并且曾多次表示:“我们要努力工作50年,把工业建设起来,要有像美国那样多的钢铁。”
从1958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那么当初毛主席定下的目标实现了吗?
实际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个目标早已超额完成。毛主席提出这番话的时间是1958年,按照当时的预估,15年后的1973年,英国的钢铁产量为2665万吨,而中国的钢铁产量为2522万吨,两者几乎相同。可以说,中国完成了“赶超英国”的目标。再来看“超过美国”这一目标,原计划是50年后,也就是2008年。当时,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接近5亿吨,远远超过美国,达到美国钢铁产量的五倍多。
当初,提出这一口号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因为当时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几乎为零。但事实上,这个目标是实现了的,尽管实现的过程极其艰辛,但也充满伟大的成就。
当时的新中国是什么样的?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城市的经济也主要是消费性经济,工业几乎没有,只有少数几个工业城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旧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被治理,城市经济逐步稳定下来。在苏联的援助下,许多工业化的布局开始实施。
为了实现工业化,让国家富强,当时必须让全国人民都节衣缩食,尽力为国家创造效益。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人民极大地发挥了主人翁精神,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家,前所未有地进行了全民动员。无论男女老少,大家虽然很辛苦,但士气非常高昂。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力量和资源贡献给了国家,大家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目标就是尽快建成社会主义。毛主席曾说过,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激发人民群众的这种积极性,把它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布局,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毛主席当时认为,大约用15年时间就能完成工业化,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国家将会追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面对重重困难,毛主席依然信心满满。
当时,毛主席估计,从1958年开始,赶超美国不需要100年,五十年左右就能达到,最晚不超过75年。他相信,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人民有能力完成这一目标。正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所说,许多预言至今都有着很高的准确性。
然而,前进的路并不平坦。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摸索前行,因此,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错误。就在大家都在全力推进的时候,三年的自然灾害袭来,这还不算,苏联也撤走了援助的专家,撕毁了合同。原本许多建设中的工厂被迫停工,苏联还向中国索要债务,而中国此时手头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只能用实物偿还这些债务。然而,那个时候,中国的工业产量远没有达到足以偿还的水平,所以只能以猪肉、鸡蛋、苹果等农产品来偿还。这也导致了经济困难的情况加剧,河南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应对这场债务危机,毛主席率先带头不吃肉,以此来鼓励全国人民共渡难关。无论是在抗美援朝时期,还是在五七干校时,毛主席总是以身作则,亲自投入到各种艰苦的工作中,起到了极大的榜样作用。
经过调整与努力,经济逐渐好转。
经过几年不断的调整、巩固和提升,毛主席倡导实事求是、调查研究,逐渐改善了国民经济的状况。到了1965年,国家经济已经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毛主席始终认为,只有当中国赶上甚至超过美国时,才能真正松一口气。因此,相关产业的规划也都是以这个目标为标准进行的。
中国的经济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
可以说,中国在经济建设的环境上远不如其他国家。外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封锁,内有与苏联的紧张关系,加上工业化物资资源的极度匮乏,许多问题都摆在眼前。然而,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成功将自己转型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钢产量成功赶超了英国,这绝不是自夸,而是一个真正了不起的成就。
毛主席时期的经济成就非常显著。
在毛主席领导下,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比之前增长了30多倍,特别是以钢铁为主的重工业产值增长了90倍。从1952年工业化起步,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时,工业产量仍保持着每年11.2%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大跃进前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工业生产力翻了一番多,成就极为辉煌。虽然之后经历了特殊时期的挫折,工业生产依然保持了每年超过10%的增长。
在这个惊人的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中国从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国家,发展到能够生产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远洋巨轮等大型设备。同时,中国还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并发射了卫星,所谓“两弹一星”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