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晚清动荡不安的一年,左宗棠,这位曾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大臣,终于离开了人世。当时,他已74岁,刚刚成功平定了新疆,完成了很多人认为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左宗棠的一生充满了风雨:从曾国藩手下的幕僚,到平定太平天国、收复新疆的名将。他的名字几乎与晚清历史紧密相连。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左宗棠去世后,朝廷派人清点他的遗产时,发现这位功勋卓著、掌握军政大权的大臣,竟然只有九处房产和仅有两万五千两白银!没错,这位大员,经历了数十年的职务和丰厚的俸禄,最后留下的财富竟然如此少。
当左宗棠去世后,朝廷照例派人清点他的遗产。大家都以为,这位封疆大吏肯定会留下成箱成箱的金银财宝。毕竟,左宗棠在职多年,管理过的地区如此广泛,尤其是在新疆,他不仅收复了土地,还负责建设和防务,收入不可能少。而且,他曾多次获得皇帝的赏赐,谁能想到,这位高官去世后,清点出来的遗产,仅仅是九处房产和两万五千两白银。
在那个时代,一品大员的年俸不低,左宗棠每年的收入,包括俸禄、养廉银等,大约在四万两左右。左宗棠工作这么多年,按理说,积攒下来的财产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
但是,实际上,他留下的财富却“少得可怜”,这让许多人感到非常困惑。大家不禁猜测,左宗棠的财富到底去了哪里?难道他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开销?
左宗棠的“秘密开销”其实并不神秘。虽然他的收入可观,但大部分都被用来为国家大事服务,而非存入个人口袋。左宗棠的俸禄主要用在了几个大事上:首先是赈灾,其次是办学,最后是筹集军费。
先说赈灾,左宗棠曾任两江总督,管理着江苏、安徽等地。这些地方虽然经济发达,但灾难频发,水灾、旱灾、饥荒等常常导致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情况,左宗棠经常自掏腰包,用自己的俸禄赈济灾民,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再谈办学,左宗棠不仅是军事家,还是重视教育的官员。他在福建、甘肃、新疆等地创办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是在福建,他设立了福州船政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之一。办学需要大量资金,而朝廷的拨款远远不够,左宗棠于是自己掏钱支持教育事业。
最重要的任务是筹备军费。左宗棠平定新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整个过程费用巨大,光是军费就让朝廷难以承受。为了国家的安危,左宗棠不顾个人得失,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了出来,甚至还向洋行借债,最终依靠个人的担当和财力,稳住了边疆防务。
既然左宗棠这样能赚钱,为什么他不为自己和家人留点财富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左宗棠一生的信条就是“国大于家”。他从小接受严格的家教,父亲教育他要清廉、要为国家服务。这种理念伴随了左宗棠的一生,影响了他后来的每个决定。
左宗棠的家庭生活其实十分简朴。他没有奢华的宅邸,也没有金银珠宝。平时,他穿着简单朴素,饮食也只是家常便饭,丝毫不讲究什么山珍海味。他不仅是一个廉洁奉公的官员,还是生活上极为节俭的人。
他的清廉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教育孩子们要自立自强,不依赖父亲的名声和地位谋取私利。左宗棠的儿子们都走上了仕途,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清正廉明的人,没有一个借父亲的关系谋取不正当利益。左宗棠把清廉的家风传给了后代,他通过行动教导家人和社会:钱财是身外之物,国家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左宗棠的那九处房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左宗棠的房产并不豪华,其中几处房产还是祖传下来的老宅,属于“家有千年积”,与他本人无关。而且,这九处房产的价值也不高,主要集中在内地的二线城市,大部分也不是豪宅。因此,虽然左宗棠的遗产有九处房产,但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富贵奢华。
至于那两万五千两白银,其实是左宗棠多年积攒下来的“家底”。考虑到他在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上花费了巨大的私人积蓄,这笔钱已经算得上是“意外之财”。
左宗棠并没有把更多的财富留给后代,而是选择将大部分财富投入到国家的建设和百姓的福祉中。他在物质上可能没能给后代留下太多财富,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比金银财宝更为珍贵。
左宗棠去世后,朝廷清点他的遗产时,发现了九处房产和两万五千两白银。很多人都觉得,这位曾经的晚清名将留下如此“寒酸”的遗产,感到有些意外。
但事实上,左宗棠的一生,已经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他的遗产虽然不多,但他为国家和百姓所做的贡献却是无法衡量的。
左宗棠去世后,他的九处房产和两万五千两白银成为他清廉一生的象征。而他为国家所留下的精神财富,仍然激励着后人。左宗棠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遗产,不在于留下了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