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852年12月5日-912年7月18日),即后梁的开国皇帝太祖,原名全忠,唐僖宗赐名朱温,称帝后改名朱晃,籍贯为宿州砀山(今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他在907年6月5日登基,成为后梁的皇帝,直至912年7月18日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葬于宣陵。死后,他被追谥为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为太祖。朱温一共育有七个儿子,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下面我们一一了解这些儿子的命运。
朱友裕是朱温的长子,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骑射才能,常跟随父亲征战。朱友裕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待人宽厚,深得士兵们的喜爱。可见,他是一个相当合适的继承人。然而,在天祐元年(904年),当时的将领李茂贞、王建、李继徽联合起兵,讨伐朱温。朱友裕被任命为行营都统,率领大军进攻邠州和岐州,然而不幸的是,在同年十月,朱友裕因病去世。开平初年,朝廷追赠他为郴王,乾化三年时,追封为太师。
朱友珪,后梁的第二任皇帝,朱温的次子,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哥哥,原名朱友球,字遥喜。朱友珪早年被封为郢王,后任职左右控鹤都指挥使、诸军都虞候等重要职务。912年,朱温病重,原本计划传位给养子朱友文,因此将朱友珪贬为莱州刺史。朱友珪对这一决定极为不满,他率领禁军闯入寝宫,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朱温,并且通过篡位的手段将朱友文也置于死地,自己即位称帝。然而,朱友珪的统治并不受民众支持,因其荒淫无度,导致朝政混乱。913年,朱友贞、袁象先、赵岩等人联合起义,讨伐朱友珪。最终,袁象先率兵进入宫城,在同年二月将朱友珪杀害。
朱友璋是朱温的第五子,后梁灭亡后,朱友璋被后来的后唐皇帝李存勖所杀。
朱友雍是朱温的第六子。923年,后唐的军队逼近后梁的都城,朱友雍的三哥朱友贞开始怀疑其他兄弟可能叛变,因此在此关键时刻,命令将朱友雍及其兄弟朱友徽一同杀害。
朱友徽是朱温的第六子,封号建王。与朱友雍一样,朱友徽也在923年被朱友贞所杀。实际上,若不是兄弟间的争斗,他很可能会遭遇后唐大军的屠杀,命运几乎已注定。
朱友孜是朱温的幼子,封号康王。年仅21岁的朱友孜在915年被后梁末帝朱友贞所处决。
最后是朱友贞,后梁的末代皇帝,朱温的嫡长子。朱友贞最初被封为均王。在朱友珪篡位后,朱友贞被重新召回,并且被封为东京留守、开封府尹。后来,朱友贞与赵岩、袁象先等人密谋发动兵变,推翻了父亲朱温的继任者朱友珪。在913年,朱友贞发动兵变,亲手杀死了朱友珪,随后在东京登基称帝,成为后梁的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