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被称为卧龙,他说过“非遇明主不投”,意思是只有遇到明智的领导者,他才会出仕。在遇到刘备之前,刘备不断战败,四处漂泊,长期依赖他人。那为何诸葛亮愿意辅佐他呢?
其实,诸葛亮选择刘备,既有无奈的原因,也因为刘备身上确实有一些闪光点。
当诸葛亮出山时,他只有27岁。那时,天下尚未分裂,四方诸侯纷争不断,谁能最终胜出根本无法预料。直到诸葛亮27岁时,北方局势已经明朗,曹操在争霸中脱颖而出;东南的孙氏家族经过三代人的经营,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势力圈。剩下的势力,只有西北的马腾、韩遂领导的西凉集团,以及荆州的刘表和川蜀的刘璋。
曹操的实力最为强大,手下有许多谋士,如荀彧、荀攸、程昱等人;而江东孙氏家族也有鲁肃、张昭、周瑜等一流人才。若诸葛亮去投靠他们,既不是为大业开创的人,也不是渡过重大难关的英雄,他很难在这些人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心腹谋士。
至于刘表和刘璋,虽然他们各自控制一方,但要统一天下显然没有那个能力,因此他们并不值得诸葛亮去效力。此时,诸葛亮只能选择等待合适的机会,以便提升自己的价值。
正当此时,刘备的“三顾茅庐”出现了。经过仔细分析和考虑,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一个值得效力的主公,于是决定投身于刘备的事业。
诸葛亮可不是轻易就会效忠的人。如果没有一些实质的吸引力,他是不会跟随任何人的。能够吸引他的是刘备身上的闪光点。
刘备的志向远大,他立志要匡扶汉室。而且他手下也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几位名将,虽然这些武将十分强大,但刘备缺乏一位能够辅佐他、具有战略眼光的谋士,这也是他屡战屡败、四处流浪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极需要像诸葛亮这样的大才,甚至不惜三次亲自前往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经过交谈后,诸葛亮认为刘备是值得追随的主人。
刘备身上有许多值得认可的优点,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塑造了“刘皇叔”的形象,再加上他手下拥有顶级的战将,若能合理规划,刘备也有很大的潜力创造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