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是努尔哈赤所创立的一种“军政合一”的制度,这种制度既是一个政治组织,也是一种军事编制。正是因为有了八旗的强大战斗力,满清能够迅速平定中原。进入中原后,清朝将八旗视为国家的根本,给予其极高的待遇,这也导致了八旗的迅速腐化,渐渐成为了纨绔子弟的代名词。那么,八旗是如何从最初的两旗、四旗发展到最终的八旗?为什么同为八旗,依然会有贵贱之分?
努尔哈赤创立八旗体制时,借鉴了金朝的谋克猛安制度,并结合了女真人狩猎时的组织方式。八旗的基本单位是“牛录”,在满洲语中,“牛录”意味着箭,这在古代女真人狩猎时是一项宝贵的工具。努尔哈赤规定,每个牛录由300人组成,牛录的首领被称为“牛录额真”,而“额真”在满洲语里意味着首领或主人。后来,“牛录额真”被汉语直接翻译为“佐领”。
五个牛录,也就是1500人,构成了一个“甲喇”,在满洲语中,“甲喇”指的是官职参领,也有人认为这个词指甲胄。甲喇的首领被称为“甲喇额真”。在公元1620年(后金天命五年),清朝改用汉语称呼,一等和二等的甲喇额真被称为“参将”,三等的甲喇额真则被称为“游击”。到1634年(天聪八年),又将其改为“甲喇章京”,而“章京”这一词源自满洲语,实为“将军”的意思。到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将所有八旗的官职统一改为汉名,虽然官职名称发生变化,但仍然保留了满文称呼“甲喇章京”。
每五个甲喇,即7500人,组成一个“固山”,在满洲语中,“固山”即指旗的意思。固山的首领被称为“固山额真”或旗主,旗就是这种编制单位的象征,代表着每个旗的力量和地位。
八旗的体制一开始是由努尔哈赤建立的两旗:红旗和黑旗,分别由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统领。随着时间的推移,努尔哈赤增设了白旗和黄旗,逐步发展为四旗。到了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增加了黄旗,成为四旗的组成部分。1615年,努尔哈赤正式将原来的四旗分别改为正黄、正白、正红和正黑,并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和镶黑四旗,形成了完整的八旗制度。此时,黑旗因难以在夜间辨认而改为蓝旗,最终八旗的排序为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和镶蓝。
在这时,八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由努尔哈赤亲自统领,正红旗由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统领,正蓝旗由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镶蓝旗由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统领,正白旗由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统领,镶白旗由努尔哈赤的长孙杜度统领。
努尔哈赤晚年,他对八旗的旗主进行了一番调整,将正黄旗的旗主交给了十五子多铎,镶黄旗的旗主交给了十二子阿济格,这两位都是努尔哈赤宠妃阿巴亥所生。而镶白旗的旗主本来打算交给十四子多尔衮,但努尔哈赤未能如愿去世,镶白旗的旗主之位因此空缺。皇太极继位后,便将镶白旗交给了自己的长子豪格,最终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八旗排序。
随着皇太极的继位,他将两白旗与两黄旗对调,并将自己的旗籍落在镶黄旗,这使得镶黄旗的地位逐渐上升为八旗中的最高旗。后来,皇太极又做出了一些调整,废掉了阿敏的镶蓝旗旗主职务,由舒尔哈齐的第六子济尔哈朗接任,最终将正蓝旗并入镶蓝旗。
当皇太极去世后,豪格、代善和济尔哈朗的阵营开始争夺权力,而最终,顺治帝继位,开始对多尔衮进行清算。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开始亲政,并将两白旗由多尔衮的儿子接管,完成了最后的八旗地位排序,确立了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为上三旗,其他五旗则为下五旗。
顺治帝将两黄、正白旗的统领权交给自己,并开始清算与多尔衮相关的势力,最后,八旗的排名逐渐明确,从而形成了今天大家熟知的八旗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满人和旗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满人指的是民族属性,而旗人则是编制属性。并不是所有满族人都是旗人,只有被编入八旗的人才能称为旗人。八旗体系中,除了满洲八旗,还有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编入这些旗中的蒙古人和汉人,也被称为旗人。
满清的成功得益于八旗的强大战斗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的腐化开始显现,尤其在入关后,八旗子弟迅速变得懒散,成为纨绔子弟的代表。到了清朝中期,八旗的战斗力逐渐丧失,常备军逐渐依赖绿营,而八旗则变成了寄生在朝廷供养中的阶层。满清灭亡后,失去俸禄支持的八旗子弟,许多人生活贫困,最终落得穷困潦倒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