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讲述了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同甘共苦的故事。常常有人说:“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炷香”,意思是指刘关张三人的情谊深厚,值得效仿,而不像瓦岗寨的那种暂时结盟的关系。
回顾一下当时的背景,黄巾军四起,全国各地战乱不断,朝廷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地方上的州郡都开始自己招募乡勇来保卫百姓安危。当时刘备看到招募的榜文后,心情十分沉重,不禁发出一声叹息。这时,张飞看到了,便劝说刘备,不要灰心丧气。刘备于是将自己有志于捉拿贼寇、保卫百姓的理想告诉了张飞。张飞虽然是个粗暴的汉子,但听了刘备的志向后,决定要与刘备一起实现大业。而关羽看到榜文后,也表示愿意参军,想通过建功立业来为自己洗清罪名。
三人经过一番交流后,决定一起共谋大业。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三人的年龄,但从他们的互动可以看出,张飞和关羽一致推举刘备为“兄长”。刘备的身份在三人中最具代表性,因为他是汉室的后裔,尽管他当时过得并不富裕,但作为皇族的血统,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根据演义的设定,刘备、关羽、张飞的身份和格局注定了刘备会成为“老大”的人选。
首先,从身份来说,刘备是一个贫穷的汉室后裔,靠卖草席维持生计,尽管刘姓在当时并不稀罕,但作为皇族的后代,仍然是受人尊敬的。而关羽,曾因杀害当地的暴君而被迫逃亡,最终来到涿郡;张飞则来自涿郡的一个大户人家,靠卖酒屠猪为生。
其次,刘备的格局远远超出了关羽和张飞。张飞虽然过得衣食无忧,但他不甘心平凡,想借着乱世建功立业,让家族名扬四海。关羽也有类似的想法,他想通过从军来赎回自己的罪过,洗清自己的冤屈,成为一个正义之士,继续为国家打仗。与他们不同,刘备从小就表现出宏大的志向,他曾经说过,自己要乘天子车、做天子,想借着乱世成就一番伟业。刘备的志向和格局显然是关羽和张飞无法比拟的。
最后,关羽和张飞都看到了刘备身上的潜力,认为他更适合做大哥。关羽是个嫉恶如仇、性格刚烈的人,而张飞也是急性子,直来直去,两人的性格并不适合做领导者。而刘备则性格宽厚、仁爱,能包容他们的不同性格和冲动。正因为如此,关羽和张飞愿意辅助刘备,成为他的左膀右臂,陪伴他一起征战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