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初夏,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内,细雨绵绵,杨伯涛满脸怒气地从寝室走了出来。他愤怒地朝王耀武的房间走去,一推开门,就直截了当地说:“你这是怎么回事!?”
杨伯涛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他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气得仿佛要吃人似的。
王耀武知道杨伯涛心里在想什么,毕竟他曾是雪峰山会战的指挥官,对杨伯涛的愤怒情绪也理解。他虽然已经成了战犯,但仍保持着过去的风度,深吸了一口气,轻声说道:“我明白,我都明白。”
杨伯涛怒气更盛,话语中带着明显的讽刺:“你当然知道!你是日本人的功臣,中国的罪人!”
王耀武站起身,神情平静,微微一笑:“我那时也是奉命行事,老蒋的命令我不得不执行。你也不过是听我的命令而已。那时候,老蒋有责任,我也有责任,但和你没什么关系。”
杨伯涛听了,依然气愤难平。雪峰山会战的事,永远是他心中的伤痛。他总是想不明白,明明已经围住了日军,为何王耀武要下令撤退,导致战局的彻底逆转。心中甚至开始怀疑,王耀武是否与日本人有着某种隐秘的交易。
这个疑问困扰了他多年,直到他收到邱维达的一封信,才解开了心头的疑虑。那么,雪峰山的这场战斗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王耀武下令撤兵?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小僮的叙述中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45年春初,雪峰山下烟雨蒙蒙,杨伯涛带领着18军11师,准备夺取关键阵地——石下江。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涨,许多人都心中暗暗誓言:一定要守住家乡芷江,绝不能让日军侵占。
那时,日军已经展开了大规模反扑,抗日形势变得非常紧张。芷江是中国的重要空军基地,控制它就相当于扼住了日军的咽喉。杨伯涛和部队肩负着重任,在石下江阵地上激烈作战,最终获得了胜利。
然而,战斗结束后,传来了噩耗——日军已经成功突围。雪峰山本已形成的包围圈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大量日军借机逃脱,而这个口子正是杨伯涛撤离后暴露出来的。
这一撤退,正是王耀武下的命令,而杨伯涛的愤怒正是来源于此。那一战,他失去了许多战友,甚至连开战前还与他嬉笑打闹的营长也在战斗中牺牲。他的痛苦不仅来自失去兄弟,更因为亲手让日军逃脱。每当回忆起那一幕,杨伯涛的心头便沉重如石。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需要了解雪峰山会战的背景。1945年2月,湘西的芷江机场,陈纳德指挥的中美联合航空队从这里出发,对日本东京进行了猛烈轰炸。炸弹甚至击中了裕仁天皇的宫殿,震怒了日本政府,迅速展开了报复行动。
为了削弱中国的抗日力量,日本大本营决定对芷江展开军事打击,目标是摧毁芷江空军基地,切断中国的空中支援。为此,日军集结了5个师团和3个旅团,共8万兵力,从三路进攻湘西。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中国早已准备好迎接这场战争。十几万精良装备的国军部队已经布置在雪峰山一带,此外,中美空军的联合进攻也使得日军陷入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作为主力部队被派往前线,准备围歼来犯的日军。从兵力、装备到地形,国军都占据了压倒性优势,胜利几乎没有悬念。
就在日军陷入绝境,几乎弹尽粮绝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王耀武突然下令,让杨伯涛撤出石下江阵地。这一命令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尤其是杨伯涛,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在胜利的眼前撤兵?
结果,日军趁机突破了包围圈,成功逃脱,虽然雪峰山会战最终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本应全歼的日军大部却得以逃脱,战果大大打了折扣。
战斗结束后,杨伯涛和他的部队遭到各方质疑,甚至有人直接指责石下江的失守是由于杨伯涛指挥不力。
面对这些指责,杨伯涛倍感屈辱,心中始终有个疑问:为什么王耀武当时要撤兵?他曾怀疑过,是不是王耀武与日军有某种秘密协议。
直到多年后,杨伯涛收到了邱维达的来信。信中揭示了撤兵的真相。
原来,当时蒋介石为了挽回国民党的形象,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增强政治影响力。湘西会战的总指挥何应钦深知这场战斗的重要性,他也希望尽快结束战斗,好在国民党六大上做汇报。
然而,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候,蒋介石突然下令:必须尽快结束战斗,何应钦因此命令王耀武放开包围圈,给日军留条生路,以便尽早结束战斗。王耀武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只能执行命令。
当杨伯涛得知真相后,他终于明白,王耀武并不是自己做出的决定,而是遵循上级的命令。正如王耀武所说:“当年的事,我也要负责任。”
但这个责任并不仅仅是王耀武个人的,而是整个国民党高层决策失误的结果。
尽管如此,杨伯涛心中的痛苦依然没有完全消散。那些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兄弟,那个在战前和他嬉笑的营长,永远也回不来了。而他,却不得不背负着“放走日军”的骂名,度过余生。
1959年,杨伯涛被特赦,成为全国政协的文史专员。他开始撰写和研究历史,试图通过文字为后人留下一些真实的历史记录。在那些岁月里,他渐渐释怀,不再为当年的过错所困。
他曾说:“我们都是时代的罪人,但我们也是抗日的功臣。”或许,这句话正是对他和王耀武在那个特殊时代的最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