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个聪明的角色,他长期处于高位,深谙权谋,为何他还是如此青睐某些人?
首先,董卓并不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通晓政治。实际上,他并没有表现出对政治的深刻理解。如果董卓真的懂政治,那他怎么会在文官中找不到一个可以依赖的心腹呢?你觉得他懂政治,实际上是因为他成功地夺取了权力。可是,在他上台之前,袁绍打下了基础,而他的弟弟董旻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董旻才是那个真正懂政治的人。 其次,董卓有侠义之心,这里的“侠”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侠义,而是指他性格中有一种直率和豪爽的气质。年轻时,董卓曾为羌人送马,表现出一种大方的气度。而在平定西凉叛乱时,他与马腾和韩遂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有点像桃园结义。董卓在拉拢王允和曹操时,表现出类似的做法。他的信条是:我给你荣华富贵,你就得为我效忠;我信任你,你也应当信任我。这表明,董卓本质上政治能力有限。再者,董卓击败讨董联军以及禅位时过于得意忘形。曹操在赤壁之战时也有类似的表现。对于董卓来说,击败讨董联军并不可怕。实际上,仔细观察董卓的上位过程,几乎没有失败过。虽然他从洛阳迁都到长安看似是一场失败,但从战略角度来看,他成功地掠夺了洛阳的财富,并且安然撤到长安。董卓的势力本就集中在长安,他早就有了离开洛阳的计划。接着,袁绍联军内部的相互残杀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因此,在他看来,禅位是完全合乎逻辑的。这也能看出,董卓的政治能力并不强。事实上,董卓从草根爬上来,缺乏良好的教育,根本没有你想象中的那种政治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