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一直有一件心事:前朝遗留下来的势力和起义组织不断有人要推翻清朝,这让统治者十分头疼。面对这些接连不断的反抗,清朝宁可严厉处置,也不愿冒险放任。在康熙年间,甚至下令处死过一位耕种为生的老农,这件事令人费解——究竟是为了什么?
一、认太子闹剧
明朝灭亡时,崇祯帝为了保全儿子,将三个王子托付给太监带出宫中。可这些太监有自己的算盘,他们把三个皇子交到了李自成手里。李自成当时刚入北京,需要巩固声望,便没有杀掉这些孩子,还为他们册封身份。
后来李自成在与吴三桂交战中溃败逃走,带着那几个孩子上战场时被冲散,李自成也顾不得去寻找他们。当多尔衮获悉此事后,便把注意力集中到崇祯的长子朱慈烺身上。朱慈烺当时约十六岁,年纪已不小,作为崇祯的正统子嗣,极可能成为反清力量利用的旗号。
朱慈烺走散后想回京投靠外祖父,却被清军俘获。多尔衮一方面想除掉他,但直接处死可能会激怒明朝旧臣,于是上演了一出“假太子”的闹剧。许多旧臣为了保命,否认眼前的朱慈烺是太子,最后在众人否认下,这个“假太子”被多尔衮处死。
从多尔衮和大清的角度看,这样做有其理由:只要一有人自称是大明太子,就可能煽动反清,所以多尔衮制定了严格的做法——凡自称太子的,一律处决,以防止旧臣借太子之名造反。
二、层出不穷
虽然朱慈烺被杀,但崇祯当初留下的三个孩子中还有人活着,所谓的“朱三太子”从此频频在历史舞台出现。自顺治年间起,“朱三太子”就成了各地起义队伍常用的旗号,许多人借此号召旧臣和民众响应,真假难辨。
顺治年间,苏北就有一支起义部队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起事,虽说最终被镇压,但“朱三太子”这一名号开始流传开来,后来便有人纷纷效仿。随着顺治去世、康熙登基,初期局势较为平稳,康熙尚未亲政。等他肃清鳌拜、掌握大权后,三藩之乱爆发之际,又出现了打着“朱三太子”旗号的起义军。
清政府通过内线和告密很快掌握情况并将其镇压,但自称首领的人逃走并企图在陕西再次起事,康熙得知后在他们未成势前就加以剿灭。康熙刚从一次战乱中恢复,另一场以“朱三太子”名义的叛乱又起,康熙便再度出手镇压。可以说,从早年到中后期,康熙一直被“朱三太子”的种种谣言和起事困扰,心力交瘁。
久而久之,康熙决定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既然有人总拿“朱三太子”当旗号,就必须找到真正的朱三太子,若能找到并处置,便可一劳永逸。对清廷来说,这项搜寻任务十分重要,但多年寻找如同大海捞针,始终没有结果。直到康熙四十七年,终于传来关于“朱三太子”的线索。
三、朱三太子
据说这一年,又有一支反清队伍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起事。康熙对“朱三太子”问题高度敏感,下令彻查,经过审问,从几个人口中得到了线索。
传言中,真正的朱三太子早已改名改姓。李自成战败时,朱三太子与随从走散,被一个姓毛的领袖带走并在河南隐居。当时年幼的朱三太子被带在身边,日子过得艰难。后来这位领袖离开,把朱慈炯独自留在河南,年少的他开始街头漂泊,机缘巧合来到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
在凤阳,朱慈炯遇到一位姓王的好心人,王姓人将他藏了几年,帮他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朱慈炯在安徽学会了耕作,过上了普通农人的生活。可好景不长,收养他的王姓人去世后,朱慈炯再次失去保障。走投无路的他便入寺为僧,后又出寺漂泊,最终在浙江定居并结婚生子,想过平静日子。
然而,隐秘终究难以长久。有人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并把他当作招兵买马的号召物。曾提到的一支起义队伍便以朱慈炯的名义号召大明旧臣反清,尽管朱慈炯本人并不想参与。年岁已高的他多年流浪、无心复国,只想安度晚年,但怀有“皇室血统”的他反倒成了危险的招牌。被捕后,朱慈炯配合审讯,一直坚称自己未曾参与反清行动。
事态严重,朱慈炯和随从被押到京城接受三堂会审。面对清庭质问,朱慈炯直言自己已年过七十,若真想复辟,早在三藩之乱时就应起事,怎会拖到如今才动手?他的申辩合情合理,但康熙多年为“朱三太子”所扰,早已不敢掉以轻心。即便他年事已高,只要有人以他的名义起事,就足以造成危险。为了断后患,康熙最终决定处置他,以终结“朱三太子”名号带来的隐患。
结语
多年反复出现的“朱三太子”事件说明:在动荡年代,真假难辨的名号很容易被人利用,引发连串动乱。清廷在应对这类隐患时选择了严厉和果断,尽管手段冷酷,但从统治稳定的角度看,这是他们认为必要的做法。对被利用的个人而言,哪怕只想过平凡生活,也难逃时代的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