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上海或广州的商圈地下室,人们总能看到那块醒目的绿色招牌——萨莉亚Saizeriya。十二元的披萨、十四元的意面、四十多元的牛排套餐,这家被称为“西餐界的沙县”的餐厅,以极低的价格和稳定的口味吸引了无数年轻顾客。
奇怪的是,在“预制菜”成为众矢之的的今天,它却几乎没有被骂。要理解这种反差,必须回到它诞生的那一年:1967年,正垣泰彦在千叶县市川市的菜市场二楼租下一间狭小的铺面,开了家小西餐厅。
那时的日本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人们对“洋食”充满向往,可那家店的楼梯狭窄又陡,要穿过卖菜的摊位才能上去。晚上,客人大多是夜间行业或黑社会的人。一次深夜争吵中,有人将店里的煤油炉扔向对方,暖炉砸到窗帘,引发大火,整家店被烧成废墟。
正垣让员工先逃,自己从后门脱身,看着被烧焦的木梁和餐厅,他以为这一切都结束了。警方调查结束后,他连车钱都没剩,只能步行回到东京的家。
母亲并没有安慰他,而是平静地说:“火都烧光了,不是更好吗?从头来过吧。”那句话像一根骨头,撑住了他。第二天,他去找房东,本以为会被拒绝,却听到一句:“再试一次吧。”房东让他以同样的租金重新租下重建的二楼。多年后萨莉亚上市,正垣特地送去股票和手表表达谢意——那是他始终铭记的恩情。
在重新开业后,他开始思考:怎样的餐厅才能活下去?中华料理、和食、法餐都有竞争者,唯独意大利菜几乎没人做。虽然他没吃过正宗意餐,但直觉告诉他这条路值得试。为了弄清本味,他跟随一位导游朋友赴欧洲考察,最后一站是罗马的“Ristorante Mariano”。
在那家餐厅,他也第一次吃到完整的意式套餐:从开胃酒到甜点,每一道菜都轻盈而有层次,蔬菜与橄榄油的组合让人觉得可以天天吃。他想:“这就是日本所缺的西餐。”回国后,他以“意大利家庭料理”为方向重新出发。
1972年,萨莉亚的第一家意式餐厅正式开业。最初生意依旧平平,直到他决定试着打折。七折无人问津,五折也没起色,最后干脆三折到底。那天晚上,餐厅第一次坐满了人。正垣意识到顾客在乎的不是氛围和礼仪,而是物有所值,于是他彻底转向平价路线,靠性价比打开了局面。
八十年代,日本外食文化迅速兴起。萨莉亚开始连锁化,却很快遇到厨房效率和成本失控的问题。正垣决定用工程学思维重新组织一切。1987年,公司成立了“工学部”,专门研究动线、出餐顺序和时间管理;拖地有固定轨迹,餐具尺寸统一,披萨厚度误差被控制在0.3毫米以内;同年,他又建成中央厨房,让食材半成品化,通过冷链配送到全国门店。这一系统化结构在当时的日本几乎无人能及,也为后来“预制菜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九十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大量高端餐厅倒闭,萨莉亚却逆势扩张。人们收入缩水,但仍希望吃得体面,萨莉亚恰好提供了那个区间:不奢侈、不潦草。有人打趣说:“月底只剩两千日元?那就去萨莉亚。”这种“穷得优雅”的消费情绪,使它从一间小店变成全国连锁。
2003年,它进入中国,首店落地上海。那时的城市白领追求西餐的仪式感,中国人也不习惯在地下商场吃几十块的意面,萨莉亚一度显得格格不入。可当消费理性成为社会趋势,人们重新计算花钱的意义,萨莉亚的逻辑又一次被时代需要。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或深圳,它的门店几乎家家排队。
在中国,它仍坚持那套“冷静的体系”:一线城市、一流商圈、最便宜角落——租金只占营业额的13%;九成菜品由中央厨房统一供应,七个区域冷链中心全程控温,十五道菜能在九分钟内上齐。厨房几乎看不到刀具,但效率精确如钟表。而它从不避讳“预制菜”三个字,甚至出书讲述如何让预制菜变得可靠、可控、可复制。
正因为这种透明,它被称为“预制菜的鼻祖”。不过严格说,它并非发明者——工业化餐饮的雏形来自二十世纪中期的美国快餐业麦当劳、肯德基。但萨莉亚是亚洲第一个将这套体系本土化并赢得社会信任的品牌。正垣泰彦提出“工学经营”的理念:让烹饪成为科学,让便宜也能被信任。这种态度让“预制菜”在日本脱去廉价的标签,变成一种被尊重的效率美学。
截至2024年,萨莉亚在中国的营收达到二十五亿元,利润四亿元,全国门店超过五百家。它用冷静的工程逻辑在情绪化的行业里保持增长。与之对照的是,如今的中国餐饮业常因“预制菜”引发争议,某品牌的危机正源于高价与工业化之间的反差,而萨莉亚从未假装手作。两种姿态的差别,自然决定了公众情绪的走向。
餐饮的核心从来不是形式,而是信任。工业化不等于冷漠,标准化也并非欺骗。只有顾客清楚自己吃的是什么,才不会觉得智商被侮辱。日本有句老话:“物の値は、知恵の値。”——商品的价格,是智慧的价格。萨莉亚的低价,不是投机的巧思,而是一种计算出来的理性与诚实。它用公开的方式告诉顾客,自己在做什么、能做到哪一步、为什么能便宜。这种诚实,才是它最稳固的竞争力。
在中国餐饮业也正经历类似的信任重建。最近“鸡排哥”火出圈,就是另一种说明——当一个人坦白地告诉顾客鸡排是冷冻的、油锅是旧的、调料是批发的,却依然干净、实在、明码标价,人们反而愿意为他的真诚买单。
商业的底线,从来不在营销手法的高低,而在能否坦率地面对自己的做法。萨莉亚和“鸡排哥”,一个代表工业化餐饮的极致样本,一个体现街头小店的生存智慧。它们出身不同,规模悬殊,却都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了同一件事——在一个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挑剔的消费社会里,诚实,才是最持久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