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刘禅是个傻乎乎的无能皇帝,大家常常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这似乎是他最常见的评价。但是,问题是,如果刘禅真像大家想的那么笨,为什么他能稳稳地坐稳蜀汉的江山?他又是如何成为三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呢?
关于刘禅,实际上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冷知识,了解这几个冷知识后,大家对刘禅的看法应该会大有改变。
第一个冷知识是,刘禅其实非常聪明。诸葛亮在与刘备的沟通中,曾夸奖过刘禅,说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位英明的君主。这并非单纯的恭维,而是基于刘禅确实具有这样的才能。正因如此,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才能够支持刘禅,若他没有这份能力,他们早就换人了。
第二个冷知识是,刘禅其实有很高的志向。很多人认为,刘禅在邓艾攻入益州后,选择了投降,这一决定让姜维无法及时回援,再加上他在司马昭询问时表示“乐不思蜀”,这些都让很多人认为刘禅没有大志,只是个纨绔子弟。然而,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刘禅深受汉昭烈帝的影响,对于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事业,他一直是非常支持的!诸葛亮数次北伐时,虽然有不少反对声音,但正是刘禅压下了这些反对,坚定支持诸葛亮。而在姜维的几次北伐中,虽然民间有很大的怨言,刘禅依然在背后默默支持,安抚民众,确保局势稳定。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刘禅的支持,诸葛亮和姜维怎么能调动那么多蜀汉资源进行北伐呢?
第三个冷知识是,刘禅的能力。很多人认为,刘禅是蜀汉的亡国之君,懦弱无能。但实际上,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他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几位帝王之一。作为皇帝,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人觊觎这个位置,一旦表现稍微有点弱,就会被赶下台。刘禅能够坚持这么久,说明他不仅拥有智慧,还具备了维持国家安定的能力。
总的来说,刘禅绝不是无能之辈,相反,他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手段且有志向的皇帝。只不过,因为蜀汉在他手中灭亡,导致人们对他的评价大大降低。读到这里,可能仍然有人不服气,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诸葛亮死后,刘禅所做的三件事来看,刘禅究竟有多厉害。
在诸葛亮去世不到一年后,刘禅连续杀掉了三位大臣。第一个被杀的人是杨仪。诸葛亮临终时,将蜀军的大权交给了杨仪,并让他带领军队回到蜀汉,这引发了魏延的不满。魏延认为自己比杨仪更有能力,他认为自己才是统领蜀军的最佳人选,而且北伐的付出不容轻易放弃。于是,魏延起兵进攻杨仪,试图抢夺军权。
魏延原本是刘备的亲信,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的起义可以看作是反叛行为。如果他失败,应该逃往曹魏。然而,他的选择却令人意外,他并没有逃往曹魏,而是逃向汉中,这表明此次叛乱背后可能得到了刘禅的暗示。刘禅很可能借此机会重新掌控蜀汉军权。魏延最终被马岱追杀,并在马岱的手下死去。按理说,马岱应该因为斩杀叛贼而受到嘉奖,但不久后,杨仪却被刘禅逼死,马岱也被冷藏。由此可见,魏延的叛乱很可能确实得到了刘禅的支持。回想这一事件,大家可能会发现,原来刘禅一直在装傻,他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无能。
诸葛亮死后,刘禅杀掉的第二个大臣是李邈。李邈非常聪明,他认为,刘禅可能会趁着诸葛亮去世,夺回大权。李邈提出,将诸葛亮视为反贼,铲除诸葛亮一派的势力。刘禅确实有夺回权力的打算,但他并不想在诸葛亮刚死时就引发激烈的权力斗争。加上魏延进攻杨仪失败,刘禅果断放弃了清算诸葛亮派系的计划,转而处决了李邈,震慑了蜀汉的权臣,也安抚了诸葛亮一脉的势力,从而稳住了局势。
刘禅斩杀的第三位大臣是刘琰。刘琰是跟随刘备的老臣,刘禅本该对他非常尊重。然而,刘琰公开指责刘禅与自己妻子的关系,暗示刘禅通过将大臣们的妻女召入宫中行不正当之事。这使得刘禅愤怒异常。刘琰的言论引起了蜀汉的轩然大波,很多人开始怀疑刘禅的品行。如果刘禅不采取行动,这样的传闻将严重影响他的威信。因此,刘禅最终决定杀掉刘琰,以平息民间的质疑,并废除大臣家眷入宫的制度,成功稳定了局势。
总结来说,刘禅虽然表面上装作无能,但他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手段。通过清除三位权臣,他成功地平息了蜀汉的内部矛盾,显示出了他作为帝王的深谋远虑,证明他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