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由于几代皇帝的无所作为,地方上的士族、外戚、宦官、权臣相互争斗,朝廷内部腐败严重。桓帝和灵帝两任皇帝不仅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反而无力改变朝廷的腐朽氛围,最终将民众的压力加重。正如俗话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种动荡的背景下,黄巾起义爆发了。黄巾军如潮水般席卷东汉,令其政权摇摇欲坠。 面对农民起义的强大压力,东汉朝廷无法直接镇压,只能将权力下放,允许各地自行招募兵员抵抗起义军。幽州太守刘焉响应了朝廷的号召,开始招募兵勇抵抗黄巾军。在这个时候,刘备,一个来自涿郡涿县的英雄,前来投靠刘焉。刘焉是汉朝的宗室,而刘备则是皇帝的远房亲戚。为了政治需要,刘焉认刘备为小侄,拉开了刘备传奇一生的序幕。
公元188年,刘焉看到汉灵帝无法掌控朝政,朝廷腐化,战火四起的中原局势越来越严峻。于是,他决定远离这些纷争,去边远地区避祸。他上书皇帝,建议任命清廉的官员担任地方州郡长官,稳定地方,安抚百姓。他表面上为朝廷着想,实际上却有着自己的心思:一方面是为了躲避中原的动荡,另一方面,他希望能够割据一方,称霸一方。 刘焉在当时向皇帝请求被任命为交州牧,地位高于刺史和太守。侍中董扶的一句话完全暴露了刘焉的野心:“益州有天子之气。”因此,刘焉改变了计划,决定前往益州。益州刺史郤俭腐败,正好成为刘焉前往益州的借口。刘焉前往益州后,不仅捉拿了郤俭,还被任命为益州牧,封为阳城侯,并担任监军使者。 刘焉到达益州后,迅速平定了当地的内乱,并开始收编东州的兵员。最重要的是,他通过与张鲁的合作,成功阻断了朝廷进出益州的路线,从而真正割据了益州。张鲁与刘焉关系密切,而张鲁的五斗米教也被刘焉培植起来。五斗米教的宗教力量和地方军队的结合,极大增强了刘焉和张鲁的实力。益州和汉中的地形险要,使得朝廷军队难以对他们形成威胁,两个割据政权也因此能够在东汉末年长时间存在。 然而,刘焉经营的这片独立领土最终被他的侄子刘备轻易夺取了。刘焉的儿子刘璋是关键的因素。刘璋昏庸无能,不懂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反而轻易地让刘备得到了进入益州的机会。刘璋不仅没有阻止刘备的进攻,反而与张鲁合作,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刘备带着黄忠和庞统迅速进入益州,虽然刘璋最终射死了庞统,但依然无法阻挡刘备的进攻。最终,刘璋只能成为刘备的俘虏。刘焉作为汉朝宗室,原本应该为国家效力,兴复汉室,但他却心生歪念,借着皇帝的信任,玩弄权谋,自己建立起了一个割据的诸侯国。通过掌控地方权力,并利用五斗米教的力量,他断绝了与朝廷的联系。当董卓祸乱京师时,刘焉却未出一兵一卒,进一步加剧了东汉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