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有三位将领的结局令人惋惜,他们分别是威震华夏的关羽、叱诧西北的马超以及功勋卓著的魏延。这些曾经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猛将,最终都死得不明不白。史书上说他们要么叛变,要么病逝,要么战死,但真相真是如此简单吗?
关羽在麦城被困时,为什么刘备迟迟不发兵援救?马超临终前为何泪眼望着故土,却再也无法回去?魏延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被自己人所杀?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猛将的结局,也许能看到一个不同的三国。
后汉末年,刘备手下有许多三国时期最强的将领。关羽威震华夏,马超名震西凉,魏延勇冠三军,这些虎将在关键时刻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正当大业即将成就时,刘备却陷入了深深的不安。
马超是西凉铁骑的统帅,年纪轻轻就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刘备一直不敢重用他,表面上是因为马超有背叛父亲的名声,但真正的原因是马超那股桀骜不驯的劲头。马超来投奔刘备的第一天,刘备便注意到他眼中有一股不服气的劲,这并不像是来投靠的,更像是来分一杯羹的。于是,刘备将马超派往边境,表面上是重用,实际上是将他逐出中枢,削弱他的影响力。
关羽的威名在三国中无人不知,但当他在麦城被困时,刘备并没有立即发兵援救。表面上说是担心东吴趁虚而入,然而刘备心中明白,这个理由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关羽不仅是刘备的心腹大将,荆州更是蜀汉的命脉。以前刘备若是听到关羽的求援,必定会亲自带兵赶去。
关羽与项羽最大的不同在于,项羽是自己打下的天下,而关羽却是在为刘备打天下。关羽曾私下对人说过:“我关云长一刀一枪打下的地盘,凭什么要看别人脸色?”这句话引起了刘备的警觉,也让他决定派人送去荆州的官印。然而,关羽并没有接受,他直接说:“打仗靠的是手中刀,不是官印。”这番话充满了霸气,却也隐隐透露出关羽有意自立的念头。
而关羽在樊城大胜后,威望达到顶峰。江东百姓甚至将他奉为神明,这让刘备更加心生不安。关羽的威名日益增长,民心也愈加倾向于他,这让刘备开始担心关羽会像项羽一样自立为王。
在麦城被围困时,关羽最信任的将领傅士仁和糜芳先后背叛,投降了东吴。更让人痛心的是,曾经投降的降将左慈也在关键时刻背叛了关羽。关羽身边的将士一个个叛变,最后只剩下几百人。他站在城头望着北方的汉江,心情复杂。副将提议突围,但关羽却摇头笑道:“大丈夫岂能两次失守荆州?”这句话的语气让人不禁想起了项羽在乌江边的那句“江东子弟多健儿,今兮何在?”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关羽与项羽的结局竟然如此相似。两位英雄,最终都败给了人心。项羽死于乌江,关羽死于麦城。他们的悲剧,都源于“功高震主”。
再说马超,这位西北的猛将,性格倔强,不善于低头。他虽然勇猛,但却难以融入蜀汉的权力核心。马超来投奔刘备时,带来了三千西凉铁骑,个个英勇善战,气势磅礴。刘备从城楼上看着马超的铁骑,心里有了疑虑。马超性格桀骜,难以驾驭,诸葛亮多次提醒刘备,要提防马超的倔强性格。
马超临终时,他默默注视着北方,说出:“我爹当年在西北打天下,何等风光。如今我马超,却要为别人马前卒。”这话传到刘备耳中,他开始对马超心生防备。最终,马超因病死在汉中,他在临终时的最后一刻,眼中流下泪水,嘴里轻声说:“爹,儿子对不起您。您在西北打下的江山,儿子没能守住。”
马超的最大悲哀,不是死亡,而是他永远无法摆脱西北人身上的“异族标签”。即便如此,马超始终未能融入蜀汉的核心权力。临终时,他把西凉战刀交给副将,说:“把这刀埋在我坟前,要刀尖朝北。”他的心,永远留在了西北。
魏延是另一个悲剧人物,尽管他在三国历史上不如关羽或马超那样显赫一时,但他的结局却更令人唏嘘。魏延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但他过于自负,时常提出与主公诸葛亮不同的看法,最终成为自己人眼中的隐患。魏延与诸葛亮在军事上产生过分歧,特别是在北伐问题上,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当场否决,魏延大为恼火,拍案而起,表露出对自己能力的不满。
魏延的性格,让他成为了蜀汉的“心腹大患”。他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挑战权威。在刘备去世后,魏延试图接替军师之位,却被朝中大臣一致推举姜维。魏延愤怒之下,带兵自立,却最终被杨仪设计,死于街头。临终时,他对着天空大笑,仿佛在告诉所有人:“魏延一生为汉,死得其所!”
魏延的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悲哀。一个有能力的将领,却因为过于锋芒毕露,最终丧命于自己人之手。在刘备和诸葛亮眼中,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绝对的服从,而魏延偏偏无法做到这一点。最终,他被视为“心腹大患”,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魏延的墓碑上刻着“汉征西将军魏延之墓”,然而在正史中,他却被描绘成一个叛逆者。这或许正是历史的无情之处,功过是非往往不是由当事人来定论的。在权力的游戏中,是否真的存在绝对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