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退位后被封为山阳公,直到魏明帝曹睿时期的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去世。《三国志·明帝纪》有详细记载:
“三月庚寅,山阳公薨,帝素服发哀,遣使持节典护丧事。己酉,大赦。夏四月,大疫。崇华殿灾。丙寅,诏有司以太牢告祠文帝庙。追谥山阳公为汉孝献皇帝,葬以汉礼。”
刘协作为历史上少数几位善终的亡国之君,经历了退位后的平静生活。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为何没有将刘协迎入蜀地,让他称帝呢?
刘献帝在许昌时期,一直受到曹操的控制,几乎没有权力。因此,刘备与刘协并无深厚的私人情谊,也没有机会得到刘协的恩惠。因此,刘备并不对刘协怀有感激之情。
至于刘备是否为汉室宗亲,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在刘备看来,沾亲带故或感情联系,并不足以影响他做决策。更何况,刘协退位后,刘备并不会轻易接纳他,毕竟刘备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是他坚定守护的东西。
当刘协被迫退位时,刘备并没有深入了解刘协的具体情况,而是听信传闻,认为刘协可能已经遇害,便不加考证地开始为他举行丧事,表现出一种不希望他入蜀的态度。如果刘备真心希望汉献帝能入蜀,并且打算将大权交给他,那么他肯定会派人去魏国探听消息,并详细核实信息,而不是听信谣言便做决定。这些谣言很可能是刘备自己制造的,以此为自己将来称帝的基础做铺垫。
《三国志·先主传》有记载,汉献帝的退位对刘备而言是一件好事,能让他更名正言顺地称帝。汉献帝退位的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汉昭烈帝的名号。如果刘备把刘协接到蜀地,不仅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还会让自己树敌。因此,考虑到刘协的身份,刘备并不打算迎接他。
三国时期,曹魏的国力最为强盛,能给予刘协丰厚的待遇。《三国志·文帝纪》记载了刘协被封为山阳公的详细情况: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河内的山阳邑给了刘协作为封地,封地一万户,刘协得以使用汉朝年号并以天子的礼仪祭天。刘协上表时不必称臣,而且魏国还为他封了四个儿子为列侯。这样的待遇,刘协在刘备那里恐怕是得不到的,因此他并没有必要屈尊去蜀地。
即使假设汉献帝真的前往蜀地,刘备是否会像初创时那样尊重他,谁也无法预料。更何况,如果蜀国在刘协到来时遭遇魏国的进攻,那将是巨大的风险。因此,刘协最终也不敢选择前往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