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让我负天下人,也不愿让天下人负我。
这句名言出自曹操之口,展现了他那霸气的个性和非凡的气度。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作为权倾一时、手握重兵的实权派人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曹操始终未敢越过那条“称帝”的红线。为什么这位统一北方的枭雄,无法迈出这一步呢?
翻开《三国志》一书,曹操给出的官方解释是:自己的霸业未完成,因此不能轻易称帝。这话乍一听似乎显得谦逊,但仔细一想,却不免让人觉得有些牵强。
当时的局势如何?曹操已经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手握超过二十万的精锐铁骑,且占据了帝都许昌,几乎垄断了朝廷的一切权力。十常侍被车裂,汉献帝不过是曹操的傀儡,朝廷的命令也几乎都由曹营发出。就在这种背景下,曹操说自己“霸业未成”,实在是过于谦虚了。更何况,当曹丕最终称帝时,他所控制的地盘还远不如曹操当年所掌控的广阔。
事实上,曹操未敢称帝的真正原因,与一则流传甚广的预言有关。《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裴松之注引述了《汉末英雄记》的记载: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收到了一份神秘的预言:“汉末必有魏者为帝。”
这个预言让曹操非常兴奋,因为他本人的祖籍就在谯县(今安徽亳州),而“谯”与“魏”的发音相同。因此,曹操坚信这个预言是专门指他自己,于是将其珍藏起来,心中满是期待。
然而,几年后,曹操偶然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他的族谱记载,曹氏的祖先原本姓夏侯,因为他们的祖先曾在魏国担任官职,后来才改姓曹。这个发现让曹操感到非常震惊,因为按照这个逻辑,曹操虽出身谯县,但真正的祖籍应是魏国,而魏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山西安邑一带。更重要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正是魏国的开国皇帝。
我们来看看这些巧合:预言中提到“魏者为帝”,而曹操本是魏国人,且他儿子曹丕后来果然建立了魏国并称帝。如此一看,这个预言显然并非指向曹操,而是指向了他的儿子曹丕。
因此,曹操在临终时特别叮嘱曹丕:“吾居北方二十余年,所以服众者,以地势利也。然南方荆、吴,非族也。南方既定,然后可以释天子,如其不定,则威震之势未立。” 表面上是在向儿子传授治国之道,但实际上暗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意义——你才是预言中的那个人!
此外,曹操不敢称帝的原因,还与他对权力游戏的深刻理解密切相关。看看历史上那些成功称帝的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称帝,刘邦打败项羽后称帝,光武帝平定天下后称帝。而失败的例子也不乏其人:吕布称帝前被干掉,董卓欲称帝却被王允算计,袁术称帝后很快垮台。
曹操聪明睿智,怎么会看不出其中的规律呢?更有意思的是,曹操特别忌讳别人称他为“魏王”。《三国志》记载,有一次,夏侯惇等人劝曹操称魏王,曹操大怒道:“吾所以不为魏王者,其意远矣!”这一句言外之意耐人寻味:他可以接受丞相职务,也能接受魏公爵位,但对于“魏王”这个称号特别敏感。原来,魏王离魏帝只有一步之遥啊!
从这一角度来看,曹操的选择无疑是权力操作的经典之作。他没有称帝,却掌握着实权,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际上早已实控大权,既获得了权力,又避免了称帝后可能面临的风险。他以保护汉室的名义,实际控制了整个政权,从而规避了合法性危机。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种方式为儿子铺好了路,让曹丕能够顺利继承权力,确保了权力的顺畅交接。
这让人不禁想起后来司马懿的操作,他无疑是借鉴了曹操的这一套权力游戏。曹操的这套手法,成为中国政治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案例。
因此,曹操并不是不敢称帝,而是根本不该称帝。他深谙权力游戏的规则,懂得如何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成为千古枭雄,正如他在《短歌行》中所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何尝不是他对权力本质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