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关中在汉朝时号称天府之国,为何到了唐朝会严重缺粮?
迪丽瓦拉
2025-10-28 18:32:09
0

前言:

关中平原是中国四大平原之一,面积约4.94万平方公里,水系复杂,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它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独特,四面有险要的关隘,历代王朝都将这里作为都城。秦朝通过占领关中统一六国,汉朝定都关中稳固天下。当时的张良在劝说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时,用了许多赞美的话语,如“沃野千里”、“金城千里”和“天府之国”。即便我们无法确认张良是否夸大了关中的优越性,但至少西汉王朝在定都关中后,国家发展非常顺利,也很少发生粮食短缺的情况。然而,到了隋唐时期,皇帝们常常不得不迁到洛阳“就食”,以缓解关中的粮食供给压力。那么,为什么关中在汉朝和唐朝之间的农业形势差距如此之大?曾经的“天府之国”怎么就缺粮了呢?

一、关中地区的开发

1、充实人口

关东和关中之间有险峻的山脉阻隔,如果关东发生动乱,关中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能够守住天下。反之,如果天下已经统一,关东地区就拥有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因此,秦汉两朝在实现统一后,出于“培优补差”的考虑,想方设法地将关东地区的人口迁往关中。这个迁徙并非简单地缩小关中和关东之间的差距,而是有选择性地将关东地区的富户迁到关中,实际上是抽调关东的精英资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提出了“移民实关中”的计划,并在同年下令将关东的12万富户迁往咸阳,之后又在公元前212年迁移了3万户到骊邑(今陕西临潼),5户户迁到云阳(今陕西淳化)。即便按每户五口计算,秦始皇通过这次迁徙将约100万人口从关东调入关中。要知道,秦朝当时的人口大约为2000万,意味着总人口的5%被迁到了关中。然而,到了秦汉交替时,战乱频繁,人口大幅减少,关中地区也没有幸免。

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因担心关中地区人口稀少,难以抵御外来威胁,他听从了谋士娄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贵族后裔迁入关中以增强防御能力。这些迁徙的贵族主要是昭氏、屈氏、景氏、怀氏和田氏等,尤其是田氏人数最多,共分八批迁移,最终形成了现在咸阳富平、泾阳等地的田姓后代。此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也效仿这一做法,继续迁徙富户。到西汉时期,关中的人口已超百万,成为了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兴修水利

古代农业的产量往往依赖于降水量,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减轻降水不均带来的影响。关中地区的降水量较南方要少,且耕地集中,因此对水利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关中平原的地形呈现出从西到东逐渐展开的八字形,渭水横贯南北,北岸较为开阔,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然而,这片地区土地较低,且盐碱化严重,因此必须进行水利改造。

秦国在这一地区修建了闻名遐迩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土壤质量。到了汉朝,水利建设没有停止,汉武帝时期先后修建了龙首渠、六辅渠和白渠等水利工程。这些工程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保障了粮食产量。尤其是六辅渠,是郑国渠北边的六条小渠的总称,为高地灌溉提供了保障。

在关中西部,周朝时期就已有水利设施,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该地区的水利建设,修建了成国渠和灵轵渠等工程,尽管地形闭合,发展受到限制,但至少不至于拖后腿。汉朝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关中地区的粮食供给,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关中地区的衰败

1、自然条件的影响

关中平原在秦汉到唐朝时期,多次遭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由于关中地区开发较早,人口密集,植被破坏严重,气候日益干燥,湖泊、湿地和沼泽渐渐消失。加上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导致水灾和旱灾频发。唐朝初期,关中地区就遭遇了60多次水灾和50多次旱灾。每次灾害过后,常常伴随着蝗灾,形成了难以根治的恶性循环。

关中地区土质以黄土和褐土为主,土质松散,容易饱和,水灾频繁加剧了水土流失,而旱灾又加剧了土壤的沙化。这种循环的加剧使得农业生产越来越困难。史料显示,西汉时期关中的耕地面积为4.45万顷,到唐代仅剩下0.62万顷。尽管关中地区的居民数量在西汉时期和唐朝时期分别为240万和318万,但耕地大幅减少,人口却大幅增加,土地资源愈发紧张。

2、远水解不了近渴

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确实十分繁荣,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需求逐渐超出了生产能力。在丰收之年,关中能够勉强自给自足,但一旦遇到灾年,粮食供给就会出现问题。许多人可能会疑问,关中作为都城,怎么会缺粮?毕竟可以从其他地方调粮。实际情况是,关中的交通条件并不如关东,粮食运输非常困难。

关中南面有富饶的巴蜀地区,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东南面是江汉平原,但秦岭横亘其中,交通极为不便。唯一较为通畅的通道是黄河水道,但流经三门峡的黄河水道险象环生,河道中充满礁石,船只常常触礁,造成运输困难。尽管历代帝王尝试修复这些水道,但由于技术难度高,始终未能解决问题。因此,隋唐皇帝常常迁都洛阳就食,以便借助洛阳便捷的交通解决粮食问题,同时减轻关中的粮食压力。

结语

总的来说,关中在汉朝时期之所以不缺粮,主要是由于当时关中的农业条件优越,且政府大力推动人口迁移和水利建设,为关中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而到唐朝时,关中由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受到严重损害,粮食产量下降,消耗却不断增加,粮食短缺问题愈发严重。加之交通不便,关中与其他产粮区之间的物资运输困难,粮食危机就更为严峻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唐朝不如汉朝,如果将两者的时间交换,缺粮的很可能会是汉朝。今天,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关中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未来关中有望恢复昔日的繁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霍... 公元前118年,漠北之战刚刚结束,霍去病和李敢因战功显赫,跟随汉武帝一同前往甘泉宫狩猎。 然而,在狩...
原创 历... 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白莲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组织。从宋朝到清朝的这一千多年里,白莲教始终保持着较为频...
原创 桃...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讲述了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同甘共苦的故事。常常有...
原创 瓦... 618年,李密在兵败邙山后逃往关中地区。作为隋末最强的义军,瓦岗军此时已经逐渐走向分崩离析。瓦岗军的...
原创 满... 八旗是努尔哈赤所创立的一种“军政合一”的制度,这种制度既是一个政治组织,也是一种军事编制。正是因为有...
原创 诸... 诸葛亮被称为卧龙,他说过“非遇明主不投”,意思是只有遇到明智的领导者,他才会出仕。在遇到刘备之前,刘...
原创 普... 2000年代初,普里戈任开始帮俄罗斯国防部采购船只,顺带沾了军火的边。2014年乌克兰顿巴斯冲突一打...
原创 为... 在中国历史上,父子关系破裂的故事层出不穷,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李渊和李世民。这对曾经关系和睦的父子,...
原创 宅... “宅兹中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最早记载中国的青铜器曾被误卖到废品站。刘先银在《文字起源》一书中提到,...
原创 安... 前言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一直有一件心事:前朝遗留下来的势力和起义组织不...
原创 功... 1956年初夏,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内,细雨绵绵,杨伯涛满脸怒气地从寝室走了出来。他愤怒地朝王耀武的房间...
原创 王... 说起我国的科举制度,它对历史的影响深远,甚至一度传到了国外。然而在宋朝时期,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
原创 匈... 如果要提到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政权中最为著名的,很多人都会想到匈奴。匈奴这个庞大的游牧帝国起源于秦朝时期...
原创 历... 自古以来,很多历史人物都备受争议。许多人在后代的记载中,不是被美化就是被丑化,导致他们原本的形象发生...
原创 董... 董卓是个聪明的角色,他长期处于高位,深谙权谋,为何他还是如此青睐某些人? 首先,董卓并不如大家所...
原创 他... 光武帝刘秀在重建汉室江山的过程中,对那些有功之臣们进行了封赏,赐予他们列侯的爵位。在这些有功之臣中,...
原创 刘... 标题:刘邦为何放弃撤换太子?商山四皓的出现,真表明刘盈根基强大了吗 第一章:隐士现世 在汉朝初...
原创 傅... 标题:傅怀玉的历史人物竟是康熙的嫡亲表妹,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六月的阳光透过紫禁城的琉璃瓦,反射...
历史考证丨北宋“铁面御史”赵抃... 在传统戏曲中甚至历史上,“包青天”是清官之代称,是人们对官员的寄望,但是“包青天”并非就是包拯。其形...
原创 他... 开皇十一年(591年),隋朝都城长安发生了一件震动朝廷的大事:上大将军、延州刺史独孤陀被捕入狱,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