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些天和西方伪史论分子的辩论,我发现一个真相,就是这些伪史论者背后的逻辑简直简单到离谱——本质就是“懒得动脑”的人,偏爱“一句话能搞定”的答案,至于真相有多复杂,他们根本不在乎。
真实的历史从来都是盘绕的“乱麻”,想解开它得费点劲。
比如你想搞懂金字塔为啥能屹立几千年,你得懂点力学知识,知道古埃及人怎么利用尼罗河的水运和杠杆原理搬运巨石;
想理解古希腊城邦为啥能孕育出独特文明,你得了解点政治学、社会学,明白城邦的运作模式和公民制度;
想确认一件文物的年代,还得知道考古学里的地层分析、碳14测年这些硬核学问。
这些知识驳杂又枯燥,哪有“西方人造假”一句话来得省心?
伪史论最讨巧的地方,就是把所有复杂问题都简化成“非黑即白”的结论。他们从不用去查考古报告里的工匠骸骨分析,也不用了解楔形文字的破译过程,更懒得管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印证——反正一句“都是假的”,就能解释所有自己看不懂、搞不明白的事。
这就像有人感冒了,医生说“可能是病毒感染,要多喝水、多休息、注意保暖”,他嫌麻烦不愿听;可一听到“肯定是有人咒你”,立马深信不疑。
后者虽然离谱到没边,但胜在简单直接,不用费脑子琢磨病毒是什么,为什么要休息。
为了支撑这个省心答案,伪史论者还会玩些毫无逻辑的操作。
他们会从学术争议里抠点边角料,比如拿希罗多德《历史》里的夸张描写说事,就直接推论整个古希腊史是编的,这操作跟“《史记》有刘邦斩白蛇的传说,所以汉朝不存在”没区别。
他们还带着厚厚的双标滤镜,对着甲骨文喊“三千年前的文字太伟大”,转头看到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泥板,就说“这玩意儿谁认得,肯定是近代刻的”;认可司马迁写的商周史,却吐槽希罗多德离希波战争太远,忘了司马迁写长平之战也隔了近百年。
这些离谱的双标,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那个“西方人造假”的简单结论,至于逻辑通顺不通顺,他们根本不在乎。
更有意思的是,信伪史论的人,还总把自己包装成“清醒的独立思考者”,觉得质疑西方历史就是“不被洗脑”。
可实际上,真正的独立思考是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复杂真相,是会主动去查考古报告、去了解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知识,而不是抱着“一句话答案”不放。
就像有人懒得学地理,就坚信“地球是平的”,理由是“看着不像圆的”,这种“懒得求证、只信直觉”的思维,跟独立思考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顶多算是“懒得动脑还想显得与众不同”。
说到底,伪史论之所以能流行,就是抓住了一部分人“怕麻烦、懒思考”的心理。
理解真实的历史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积累,需要耐心看枯燥的考证过程,可伪史论不用,它给你一个“西方人造假”的万能公式,让你不用费脑子就能“解释”所有历史谜题,还能顺带获得“我比别人清醒”的优越感。
这种“省心又涨面子”的答案,自然有人愿意买单。
但历史从来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懒人游戏。
金字塔周边的工匠骸骨、庞贝古城里的面包、罗塞塔石碑上的文字,这些跨越千年的细节,都在诉说着真实的文明轨迹。它们需要你去了解力学、考古学、语言学才能看懂,可正是这些复杂的细节,才构成了历史的魅力。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靠否定别人的文明来给自己找安慰,也不是靠“一句话真相”来逃避复杂的思考。而是愿意承认人类文明的多元与复杂,愿意花点时间去了解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细节。
毕竟,懒得动脑的“简单答案”再吸引人,也终究是自欺欺人;只有愿意面对复杂的真相,才能真正看懂文明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