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南宋第一名将还是金史的“败军将领”?
在许多人眼中,岳飞一直是南宋的战神,几乎是无敌的象征。无论在历史记载中,还是在民间传说里,岳飞的名字总是与战功赫赫、英勇无畏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宋史》中的记载,几乎没有提到过他失败的战役。然而,当我们转向《金史》时,岳飞的形象却大相径庭——金史中的岳飞似乎总是失败连连,几乎看不到他的胜利。
为什么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史书中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究竟是《宋史》在过分吹捧岳飞,还是《金史》在故意贬低他呢?这其中似乎存在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在《宋史》中,岳飞有单独的传记,展现了他众多的战绩,而《金史》则对他提到的次数极少,且每次提及,都是简短的描述,几乎没有涉及他的胜利,反而着重强调他的败绩。
岳飞第一次“败绩”
《金史》中提到岳飞的第一次“败绩”发生在1129年。当时,金军南下,准备捉拿赵构(即宋高宗)。金军的主帅兀术与王伯龙率军渡江,击败了岳飞与刘立、路尚等人。根据金史的记载,金军在马家渡击败了岳飞的军队,并俘获了大量粮草。然而,这一战实际上发生在马家渡,而不是采石,金军并没有直接通过采石与宋军对抗。马家渡的宋军防线薄弱,金军趁机进攻。更重要的是,宋军的统帅杜充并未及时出兵,而在金军渡江后才命令陈淬等人前去支援。战斗最终以宋军溃败告终,但岳飞并非主帅,且他所率的仅仅是三万人,与主力的杜充等人相比,他的兵力远远不足。所以,金史将岳飞列为这场失败的首要责任人,显然有失公正。
岳飞的第二次“败绩”
在《金史》中的第二次提到岳飞时,情况更加离谱。金史中称,岳飞率十万大军攻打东平,但金军的完颜昂仅带领五千兵力防守,最终岳飞因不敢进攻而选择撤退。然而,这场战斗的年份和地点均存在严重错误。天眷二年(1139年),金国已经与南宋议和,双方并未再发生战争。因此,这场战斗根本没有发生,金史显然是凭空捏造了这一战役。
第三次“败绩”与空洞的胜利
金史中继续描述岳飞的“败绩”,甚至有一次将金将仆散浑坦描述为“击败”岳飞的运粮队。这个故事中的战斗年份同样出错,且没有太多实际意义。金军在这场所谓的胜利中,击败了岳家军的一个运粮队,拿这类小规模的冲突作为大胜来宣扬,实在有些牵强。
岳飞第四与第五次“败绩”
到了岳飞的北伐时期,《金史》再次记录了两次所谓的失败。金军在河南、安徽一带取得了“胜利”,而岳飞则被描绘成在进攻这些地区时被击败。可惜的是,金史再次出现了严重的地理错误,所提及的战场与岳飞的作战区域不符,甚至连参与战斗的将领都搞错了。金史对岳飞的这些“败绩”的描述,显然有着强烈的政治意图,试图通过这些虚构或夸大的事件来削弱岳飞的历史地位。
总结
通过对金史中岳飞“败绩”的分析,可以发现,金史中的岳飞战绩充满了不真实与虚构。金史不仅将岳飞的失败夸大,有时还将他与其他将领的战败错误归于他自己。这些失实的记载背后,反映出金国对岳飞的深刻畏惧。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试图抹黑岳飞的战绩,甚至通过夸大他的一些细节来证明他们曾经与南宋的战争中,岳飞并非不可战胜。
然而,这种种荒诞不经的描述,也暴露出金史对岳飞的恐惧。金史中反复提到岳飞的失败,实际上无意中显示了岳飞在南宋军中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威胁。若金史真的认为岳飞不值一提,完全可以选择忽视他,但他们偏偏多次提到他,反而更加突显了岳飞在宋金战争中的关键角色。
从这一点来看,金史的记载虽有其历史价值,但其中的偏见与失实之处,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