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麾下,人才辈出,谋士如荀彧、荀攸,名将如五子良将等,都为曹操的事业立下赫赫战功。但其中有两位特殊的功臣,他们不像那些谋士和将领那样以智谋或战功著称,却同样为曹操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两位功臣没有显赫的战功,也没有出色的战略眼光,但他们为曹操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这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那么,这两个人到底是谁呢?
一、枣祗
第一位功臣是枣祗,来自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枣祗的祖先原本姓棘,后来为了躲避仇家而改姓枣。189年,曹操在陈留起义时,枣祗投身曹操的麾下。虽然袁绍在占据冀州后也多次试图拉拢枣祗,但枣祗始终忠诚于曹操。在曹操成为兖州刺史后,他任命枣祗为东阿令。
194年,吕布袭击兖州,各地郡县纷纷叛变,只有东阿、鄄城和范县坚守对曹操的忠诚。在吕布军队的围攻下,枣祗带领当地军民顽强抵抗,直到曹操回师与吕布展开激战。在战斗中,曹操的军队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正是由于“得东阿以继”,才能使军队继续战斗,最终战胜吕布。这一战,枣祗的功劳不可小觑。
此后,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昌,枣祗曾一度担任羽林监,负责宫中的警卫工作。枣祗死后,曹操为他追封为列侯。
二、任峻
第二位功臣是任峻,来自河南中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牟的县令杨原想弃官逃跑,但在任峻的建议下,他决定留任,继续担任河南尹。后来,曹操经过中牟时,任峻提出“举郡归太祖”的建议,并召集了几百名亲友和家兵,跟随曹操一起投身。那时曹操的力量还很薄弱,任峻的支持对他意义重大。曹操因此任命任峻为骑都尉,并娶他的妹妹为妻,十分亲近他。
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委任任峻负责运输军粮和军械。当时,袁绍屡次派兵试图切断粮道,任峻便命令将运输队伍分为千车一队,十条粮道同时进发,还派重兵防守。这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曹操的粮草不受干扰。由于任峻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曹操封他为都亭侯,并给他三百户食邑,同时任命他为长水校尉。
然而,任峻于204年去世,曹操为此深感悲痛,甚至泪流满面。
三、屯田政策
蔡东藩曾说,枣祗和任峻在曹操的功臣中,地位堪比两荀一郭(荀彧、荀攸、郭嘉)。这两个名字为何能和这几位谋士、将领并列呢?答案就是“屯田”。在汉末战乱中,民众流离失所,经济困顿。枣祗在担任东阿令时,便开始注重农业生产,提议曹操发展屯田。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任峻负责实施。
任峻开始在许昌附近组织屯田工作。他号召百姓开垦荒地,并确保粮食的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曹操的粮仓逐渐充盈,且粮食储备不断增加。史书记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这为曹操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支撑了他日后统一北方的军事行动。
可以说,枣祗和任峻的贡献,帮助曹操解决了粮食问题,使得曹操可以在不依赖外部供应的情况下,长时间调动军队,攻占敌地,最终成为一方霸主。
这些不可见的功劳,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斗或出谋划策的荣耀,但却同样关键,为曹操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蔡东藩认为他们的地位绝不逊色于其他那些风头更劲的谋士和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