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陈毅在南京一次座谈会上的一句话,生动地回顾了淮海战役从局部冲突演变为大规模歼敌战的过程。他说,起初淮海战役的设想并不大,本来只是让华东野战军在徐州和海州之间消灭黄百韬兵团,解放淮阴、淮安。可随着战局发展,中原野战军进展神速,攻克郑州、开封,两个野战军从配合作战逐步演变为并肩作战,规模越打越大,气势也越发高昂。
在这场战役中,攻克宿县被认为是决定性的一仗。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宿县一役直接把原本局限的小规模作战,推向了能够歼灭敌军55万人的大战。最初,华野代理司令员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华野主力在攻克济南后向南挺进,先占两淮(淮阴、淮安),然后乘胜收复宝应、高邮,再攻占海州、连云港。按粟裕的构想,淮海战役本来只是针对黄百韬的一个集团展开。
然而,战局之所以扩大,关键在于刘伯承的一项大胆策略。在淮海大战爆发前三天的11月3日,刘伯承在中原军区的作战会议上提出:先夺取宿县,截断徐蚌之间的铁路。这一建议直指蒋军的补给命脉。刘伯承分析说,蒋军在徐州布置重兵,但其补给线只有一条津浦路,若被截断,徐州的守敌便会陷入孤立。与此同时,他还指出孙元良兵团已到宿县,敌方可能因形势而采取撤退或调动援军的动作,因此优先拿下宿县、切断铁路线,会给敌军造成极大混乱。
会议上,陈毅、邓小平等人对刘伯承的看法表示赞同,随即起草电报建议上报中央军委。实际上,早在半个月前中央军委就已提出“直出徐蚌线”的战略构想:在攻克郑州后迅速向东推进,以钳制孙元良、刘汝明等兵团。刘伯承不仅把这一构想付诸实践,还把它进一步扩大:不是简单地“直出”,而是坚决截断徐蚌通路,目的在于把徐州的蒋军团团围住,切断其南逃的退路。
尽管中央军委离战场较远,仍对具体实施方案保持谨慎。11月5日,毛泽东给陈毅、邓小平发电报,提出两种可选方案:一是部队不在永城逗留,继续东进包围宿县,视情歼灭;二是以部分兵力切断徐蚌路,主力攻打蒙城,得手后再切断宿蚌路。陈、邓在权衡战场态势后,决定以夺取宿县为主线。
11月10日,刘伯承亲赴前线与陈毅、邓小平会合。面对迅速变化的战机,他当即强调“战机稍纵即逝,必须决战速决”。随后的几天里,三纵和九纵分批发起攻势;11月15日17时起开始总攻,经过白天和夜间的激烈战斗,到当晚24时战斗结束,守敌约1.2万余人被歼,徐蚌之间的中枢生命线被斩断。
这一胜利意义重大:它不仅完成了对徐州守敌的孤立,而且把原本的局部战役提升为能够包围消灭大量敌军的大规模作战。中央军委对刘伯承的决断力与战略眼光大加肯定。毛泽东后来在电报中感叹,起初他们估计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在看清截断徐蚌线、使徐敌完全孤立的效果后,战果远超预期。
关于此役及刘伯承决策的来龙去脉,陈冠任所著、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中有详细记述。该书曾成为年度畅销书,销量突破百万,长期位列军事类畅销榜前列,为读者呈现了淮海战役中那些关键时刻与统帅们的智谋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