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困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大国,中国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国力逐步增强的同时,中国没有像美国那样追求全球霸权,而是专注于提升自身实力,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的一项历史性成就就是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彻底消除了极端贫困。
然而,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这一成就却选择了视而不见。
巴西历史学家伊西丝·帕里斯·马亚,在访华考察后,分享了她对中国的观察,并分析了西方为何对中国取得的成功视而不见。马亚曾专门研究中国的扶贫工作,并在她的论文中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效消除贫困。
她指出,中国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大数据的巨大作用,创新性地运用了数字技术来推动脱贫进程,这是中国与众不同的成功之道。然而,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发展成就却持有偏见,认为中国的政策过于简单化,不足以解释中国的成功。
马亚认为,西方的不理解和冷漠,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西方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所取得的进展;另一方面,西方无法意识到消除贫困所面临的巨大复杂性。马亚称,中国的脱贫成就不仅是一项非凡的壮举,更是一个“沉默的壮举”,因为全球范围内对此报道较少。
她进一步分析了西方对此沉默的根本原因。马亚认为,这源于西方的固有偏见。西方常常认为自己的制度是最先进、最成功的,任何与其不同的制度都被视为落后和不健全的。中国的发展模式与西方截然不同,而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复兴,并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了贫困,这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一个人口超过十亿、地域辽阔、拥有多元民族的国家来说,要实现全面消除贫困,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中国做到了,而且并没有沿袭西方的道路。这无形中暴露了西方制度的局限性,使得西方只能选择保持沉默。
曾几何时,西方被视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榜样,许多国家纷纷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然而,西方的崛起并非完全靠公平竞争,而是通过殖民掠夺获取初期的财富,从而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了有利位置。随着西方国家逐渐富裕,它们开始筑起高墙,推行霸权主义,试图使其他国家接受西方的制度,以维持自己的全球主导地位。
然而,其他国家并不具备通过掠夺他国资源启动发展的能力。因此,许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未能复制西方的成功。
中国的复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另一条发展道路,这条路不仅不同于西方模式,而且在许多方面,甚至比西方的道路更加适合全球多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