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马其顿是“古典时代”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官之一,他统一了希腊,并带领军队征服了广阔的领土,建立了跨越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帝国,同时灭掉了强大的波斯帝国。正当他准备继续征服印度,并扩展至罗马、迦太基及地中海沿岸时,他却因被蚊子叮咬感染了恶性疟疾。仅仅十天后,他便不幸去世,时年仅三十三岁。
这段历史常常让人深感惋惜。虽然战争的规模往往引人注目,壮丽的军阵和威严的军容让人印象深刻,但实际上,细微的细菌有时能比任何武器更具毁灭力。许多历史学者常常感慨:“瘟疫,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有时能打败强大的军队,甚至左右国家的命运。”
早在2500多年前,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南欧的爱琴海地区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希腊文明。希腊文明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西方文明的根基。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强大的文明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而走向衰落。曾经辉煌的文明之光,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黯淡无光,消失于时光的流转。
希腊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希波战争之后。在这场战争中,波斯国王率领50万大军进攻希腊,然而希腊各城邦联合起来打败了波斯。战胜外敌后,希腊内部的争斗逐渐加剧。希腊半岛上的城邦林立,并没有统一成一个国家。此时,雅典迅速崛起,成为霸主,并与斯巴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公元前431年,斯巴达发起了对雅典的进攻,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
战争的第二年,雅典在抵抗斯巴达的进攻时,突如其来的一场瘟疫席卷了整个城邦。超过一半的雅典居民,及四分之一的士兵都死于这场瘟疫,包括雅典的领导者、也就是“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伯利克里。瘟疫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局势。许多历史学者分析,瘟疫的传播与几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战争期间,死去的士兵尸体未及时处理,腐烂的尸体成为了疫病的温床;其次,由于雅典采取了退守陆地、进攻海上的策略,导致大量平民涌入城市,城市变得过度拥挤,从而无法有效隔离疫病。
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详细记录了这一事件,并描述了瘟疫给雅典带来的巨大冲击。为了解决疫病,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助手们进入雅典寻找治疗方法。他发现那些每天与火打交道的铁匠没有生病,于是他猜测火可能有助于抑制疾病传播。于是,他在城市里点燃大火,通过火的热力控制了瘟疫的蔓延。后来,历史学家称他用大火“挽救了雅典”,实际上,火能遏制疫病的传播,正是因为这种病菌无法在高温下存活。
尽管瘟疫最终得到了控制,雅典社会却再也没有恢复到往日的辉煌。社会秩序崩溃,盗窃、谋杀和抢劫猖獗。经过长达十年的战争,希腊文明已经筋疲力尽。尽管亚历山大统一了希腊,然而他却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帝国也随之崩塌。此时,希腊文明已经被战争和瘟疫消耗殆尽,无法再支撑下去,文明的衰落已成定局。
进入中世纪后,欧洲曾经历过封建时代神权盛行的繁荣时期,也曾有过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然而,14世纪的“黑死病”又一次席卷欧洲,导致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死亡。关于“黑死病”的起源,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源自印度北部,经过中亚流入欧洲。另一种说法认为,这场疫病是成吉思汗及其后代的蒙古军队在征服过程中带到欧洲的。1437年,蒙古军队围攻卡发城时,将死于疫病的尸体用投石机投进城内,导致瘟疫蔓延,最终波及整个欧洲。
虽然“黑死病”并非直接由蒙古人引发,但蒙古的扩张无疑加速了其传播。若没有蒙古军队的西进,商人的往来也许更难成为大规模疫病的传播媒介。1347年,意大利卡发城的居民把疫病带回欧洲,首先蔓延到威尼斯、热内亚,然后迅速扩展至意大利北部、法国南部等地,最终波及整个欧洲。到1349年,黑死病蔓延至西班牙、法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德意志地区,最后到达俄罗斯,欧洲的死亡人数激增。
从1347年至1350年,短短三年时间,估计有2000多万人因黑死病丧命,占欧洲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比任何一场战争都要惨烈。病人的症状包括寒战、呕吐、头晕、全身疼痛、虚弱,最后会出现腺体肿大和黑斑,最终死于剧烈的痛苦。今天的医学认为黑死病是由鼠疫引起的,这种病由跳蚤传播,跳蚤通过老鼠传染给人类,患者之间也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
尽管没有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欧洲人还是找到了一些应对办法。为防止病毒传播,地方政府开始实行隔离政策,甚至专门设计了防毒面具。这种面具长而有鼻,里面放满了海绵和浸过香料醋的布,防止病毒进入体内。为了遏制疫情的蔓延,英国还开始改建下水道系统,防止污水积存。火葬成为主流丧葬方式,替代了传统的土葬,这一习惯至今在西方世界得以保留。
随着黑死病的逐渐平息,文艺复兴的曙光开始出现在意大利,西方社会从中世纪的阴霾中走出,资本主义的序曲开始奏响。这场疫病不仅重塑了欧洲的社会结构,还促使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每一场灾难,都是历史进步的代价。”瘟疫和战争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每一次灾难过后,人类都能从中汲取经验,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