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高宗李治在位初期,朝政大权一度掌握在长孙无忌手中,甚至他的权势一度达到了能够压制皇帝的地步。然而,后来的发展却出乎意料,长孙无忌在与武则天的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并最终丧命。那么,为什么长孙无忌会输给武则天呢?
这一切要从李世民去世时说起。
1. 李治的太子地位
在唐太宗李世民时代,李承乾是最初的太子。但由于玄武门之变,李承乾虽然继位为太子,但他的继位并不稳固,其他皇子也有意图争夺皇位。到了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承乾因企图谋反被废除,而唐朝的大臣们普遍认为,魏王李泰才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李泰不仅是嫡长子,而且才干出众。
然而,长孙无忌等大臣却提出,让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李治继位。李治性格温和、较为软弱,这使得长孙无忌认为,他可以借机在李治登基后掌握大权。而李世民也认为李泰过于强势,可能会对其他皇子进行清洗,因此支持李治成为太子。最终,李治凭借这种局势,意外成为了太子。
2. 高阳公主案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即位成为唐高宗。刚开始时,李治希望长孙无忌能帮他处理朝政事务,而他自己则希望能安享太平,实行宽政治国。然而,长孙无忌并不满足于仅仅当辅佐大臣,他渴望掌握更多权力。与此同时,李治登基后,朝中出现了不少反对派势力,包括吴王李恪等人,还有高阳公主,她曾计划拥立荆王李昭继位,企图推翻李治。
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宣称高阳公主等人的行为构成谋反,并以此为名,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清洗,杀害了许多无辜的官员和皇室成员。这就是历史上的“高阳公主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清除政敌,巩固了自己的权力。然而,这一行为也引起了李治的不满。李治意识到,长孙无忌越来越过分,朝廷的权力已经严重偏向长孙无忌,这对皇权造成了威胁。
3. 长孙无忌的败亡
长孙无忌的失败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的是,他和武则天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他的灭顶之灾;必然的是,长孙无忌想要成为权臣,而唐高宗李治并不是傀儡,他不会容忍一个大臣过分扩张权力。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李治决定废除王皇后,册立武则天为新的皇后。为了推动这一变动,李治给了长孙无忌大量的财宝,期望他能够支持册立武则天。然而,长孙无忌反而和李治作对,坚决反对武则天成为皇后。虽然武则天最终还是成为了皇后,但她心中对长孙无忌的不满也越来越深。
随着武则天权力的逐步扩展,到了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她开始密谋铲除长孙无忌。武则天通过大臣许敬宗向李治上奏,指控长孙无忌谋反,最终在武则天的运作下,长孙无忌被罢免并流放。最终,长孙无忌在极度的压力下选择自尽。虽然后来唐高宗给长孙无忌平反,但他的权力斗争早已成了历史。
4. 结语
长孙无忌在唐朝初期一度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但最终却因为欲望和与武则天的权力斗争,丧命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虽然他的失败与武则天的精心算计密不可分,但从更深层次来看,长孙无忌与李治之间日益增长的矛盾,才是他最终败北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事件提醒我们,在古代帝王权力斗争中,权臣的野心往往难以得到容忍,最终必然会迎来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