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举起旗帜,带领起义军,开始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这场起义因“天下苦秦久矣”而迅速蔓延,几乎席卷整个中国。面对如此汹涌的起义浪潮,曾经号称拥有“虎狼之师”的秦国,被迫征集在骊山的囚徒组成军队来镇压各地的起义,而这支军队的指挥官是章邯——秦朝最后一位著名将领。
尽管章邯的职务在当时不低,担任少府,位列九卿,他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皇室财产和手工业,并非真正的军事统帅。面对那些缺乏训练和武器的起义军,他指挥的囚徒军却依靠奖励军功的激励,接连取得胜利,成功斩杀项梁,并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但当他遇到真正的军事天才时,局面则发生了逆转。例如,在巨鹿之战中,章邯面对强大的项羽时,惨败而归。在与刘邦的防守战中,他也因韩信的巧妙策略而败北。因此,虽然章邯在某些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他的能力在面对顶尖军事将领时却显得相形见绌。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秦国在统一六国及扩张疆土过程中所培养的那些名将。例如,灭韩的内史腾,征伐楚国的李信,吞并五国的王翦父子,北击匈奴的蒙恬等。这些将领为秦朝立下赫赫战功,但为何在秦统一后不到12年的时间里,他们几乎都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呢?这个现象的背后有几个重要原因。
首先是这些名将的陨落。公元前230年,内史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韩国首都新郑,俘虏了韩王,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尽管如此,内史腾并没有获得额外的荣誉或财富,依旧担任着内史一职。直到秦始皇晚年去世,他才得以安享晚年。王翦和王贲父子也是较早退出历史舞台的人。王翦在征伐楚国的战争中表现卓越,但完成任务后,他为了不引起秦王的怀疑,主动交还军权,并开始过上清闲的生活。王翦的儿子王贲也在灭掉齐国后,迅速交出兵权,彻底隐退。根据史料记载,王翦大约在公元前223年去世,而王贲则在公元前219年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中,之后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蒙恬则因为坚定支持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秦二世继位后被李斯和赵高害死,最终命运悲惨。
其次,除了这些陨落的将领外,还有一些将领选择隐遁江湖。尉缭就是其中一位被很多人忽视的军事才俊。尉缭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分析出,秦国多次东征失败的原因在于兵力过于分散,导致无法有效守住新占领的领土。于是,他为秦始皇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建议迅速消灭赵、韩、魏三国,再逐步攻破其余国家。这个战略帮助秦国成功完成了统一大业。然而,在统一完成后,尉缭担心秦始皇无法与功臣共享权力,于是主动离开了朝廷,选择隐居江湖。
此外,还有一些名将虽然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但因为某些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例如,李信在灭楚之战中虽然惨败,但在灭燕的战争中,他协助王翦重创了燕军,为日后灭燕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李信在遭遇楚军的失败后,始终未能恢复自己的军事声誉,最终未能再次得到重用,安享晚年。
再如辛胜,他在史书中的记载极为简短,仅有一句“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但从中可以看出辛胜在攻燕战役中担任副统帅,必然具备非凡的军事才华。可惜,这场战役之后,辛胜便从历史中消失了,可能他在获得丰厚的赏赐后选择了远离政治纷争,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些将领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因老去或权力斗争而退出历史舞台,有的则选择隐退,不再参与政事。而秦朝的军事体系也因这些将领的消失而失去了强大的支撑,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