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天下容易,分天下最难。刘邦辛苦打下江山,眼看众功臣都在等着封赏,他却犯了难——到底该先封谁?谁封得多,谁又心有不满?
这时候,张良说了一句话,听起来怪得很:“陛下,您最恨谁,就先封谁。”刘邦一听愣住了,旁边的人更是摸不着头脑。
可偏偏,这句话成了稳住天下的关键。张良到底在打什么主意?这话背后藏着多深的心机?
刘邦这个人,祖上八辈子都是种地的农民,家里穷得叮当响。他自己身上还有个特殊标记,浑身长了七十二颗大黑痣。
这在古代可不是什么好兆头,邻居们背地里没少嘀咕。
年轻时,刘邦就不是个安分的主,成天游手好闲,喝酒赌钱样样来。他爹对这个儿子是又气又恨,骂他没出息,还说他比不上老二会赚钱。
可刘邦这人有个特点,脑子活络,会来事。他混得久了,居然混出点名堂来,当上了泗水亭的亭长。这官职虽然芝麻大点,但也算是有了正式编制。
就在这个位置上,刘邦渐渐展现出他的政治头脑。他对手下的人挺大方,谁有个难处他都愿意帮忙,所以人缘特别好。
有一回秦始皇出巡,刘邦混在人群里远远看了一眼。那场面相当壮观,前呼后拥的,威风得不得了。
刘邦当场就来了句狠话:大丈夫活着就该这样!这话听着挺狂,但谁能想到,这个当时连饭都吃不饱的亭长,后来真的坐上了那个位置。
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开以后,天下各地都乱套了。
刘邦没有急着出来,他一直在观望,等着看风向。这种耐心劲儿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很多人一冲动就拉起队伍造反,结果没几天就被官府剿灭了。
刘邦不同,他知道出头的椽子先烂,所以一直憋着不动。等到时机真的成熟了,他这才开始行动。
刘邦起事之后,身边慢慢聚集了一帮能人。萧何和曹参是最早跟着他的,这俩人都是县里的小官,办事能力相当强。
特别是萧何,管后勤管得井井有条,粮草军饷从来不出岔子。有了他们俩,刘邦就不用为这些琐事操心了。
在路上的时候,刘邦碰到了张良。这个人不简单,原本是韩国贵族的后代,专门刺杀过秦始皇。
虽然没成功,但这份胆识就让人佩服。张良读的书多,脑子里的谋略更多。
刘邦一见到他,立马就知道这是个宝贝,想尽办法把他留在了身边。后来的事实证明,张良给刘邦出的每一个主意都相当管用。
韩信的出场就更戏剧化了。这人原本在刘邦军中只是个管粮草的小吏,干着最不起眼的活儿。
萧何却看出了他的本事,三番五次跟刘邦推荐。刘邦起初也犹豫,毕竟韩信看着真不像个能打仗的料。
萧何干脆来了个狠的,连夜跑了,非要逼着刘邦重用韩信。刘邦这才下决心,直接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上任之后,立马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以前那些打不赢的仗,他接手之后很快就扭转了局面。
背水一战、暗渡陈仓这些经典战例,都是韩信的手笔。刘邦心里清楚,要是没有韩信,他根本斗不过项羽。
可韩信这人有个毛病,功劳大了就膨胀,开始跟刘邦讨价还价,甚至要挟君主。这种行为在刘邦眼里就是找死。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终于分出了胜负。项羽在垓下被围,走投无路之下自刎而死。
刘邦的这些手下人立马就拥着他当了皇帝,建立了汉朝。按说这该是个高兴的时候,可刘邦心里明镜似的,最难办的事情还在后头。
这帮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个个都盼着封赏。谁的功劳大,谁该封什么爵位,这事儿真没法说清楚。
刘邦自己心里有数,要是这事办不好,那些手里握着兵权的将军随时可能造反。
当时朝廷里整天吵吵闹闹的,功臣们聚在一起商量封赏的事,说话声音大得不得了。刘邦站在远处看着他们,心里直发毛。
有一天,刘邦实在憋不住了,把张良叫来商量。
他问张良:这帮人天天闹腾,我看他们好像要造反的样子,这可怎么办?
张良仔细观察了一下那些将军的表情,告诉刘邦:这些人确实在盘算着造反的事。
刘邦急了:那我该怎么办?张良不慌不忙地说:王上最恨谁?刘邦想都没想:雍齿!这小子当年背叛过我好几次,我恨不得杀了他。
张良点点头说:那就先封雍齿为侯。刘邦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什么道理?
张良给他解释:您连最恨的人都封了,那些功臣就会想,既然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这些立了大功的人肯定跑不了。这样一来,他们心里就踏实了,也就不会再闹腾了。
刘邦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当天就办了个封赏仪式,第一个宣布的就是封雍齿为“什邡侯”。这个决定一出来,满朝文武都懵了。
雍齿自己也没想到,他这个墙头草居然能得到这么大的封赏。那些功臣将领们心里的石头立马落了地,一个个喜笑颜开的,再也不闹腾了。
先封雍齿这一招确实管用,朝廷里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刘邦接着往下封,陆陆续续封了七个异姓王,又封了一百多个列侯。这些人拿到封赏之后,个个都觉得满意,刘邦的皇位也算是坐稳了。
天下太平了几年,刘邦开始琢磨另一件事。这些异姓王手里的地盘太大,兵权太重,迟早是个祸害。
韩信就是个典型,他掌握着几十万大军,封地又大,刘邦睡觉都不踏实。
这些人当初帮着打天下的时候是功臣,可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了,他们就成了威胁。
刘邦心里打定了主意,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这些异姓王。
韩信是第一个。当年韩信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的时候,刘邦就憋着一肚子气。
现在机会来了,刘邦先是把他从齐王贬为楚王,后来又以谋反的罪名把他抓起来,最后干脆杀了。
韩信临死的时候还后悔,说自己当初不该不听蒯通的劝告。可世上哪有后悔药?
其他几个异姓王也都没逃过这个命运。彭越、英布这些人,一个个都被刘邦找理由除掉了。
最有意思的是刘邦对待这些人的方式还不一样。那些打仗打输了被俘虏的,刘邦一般不杀,还给他们封个小爵位。
可那些主动投降过来的,刘邦反而要杀掉。这个规矩听着挺奇怪,但仔细想想也有道理。
打输了投降那是没办法,主动投降的就是墙头草,这种人留着早晚是祸害。
雍齿就是个例外。这个当年背叛过刘邦好几次的人,居然善终了。不是因为刘邦大度,而是因为他当初封雍齿就是为了安抚人心。
这个人虽然讨厌,但杀了他反而会让其他功臣害怕。所以雍齿一直活到了刘邦死后,还活了好些年。
刘邦从一个混混做到皇帝,靠的不光是运气,更多的是他那一套权术手段。
先封最恨的人来稳住人心,天下太平了就开始清除威胁,每一步都算计得明明白白。韩信那些人再能打仗,最后也斗不过刘邦的心机。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打江山的时候需要这些功臣,坐稳了江山之后,这些功臣就成了必须除掉的“绊脚石”。
刘邦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后世:在权力面前,什么情谊功劳都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