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邦问张良:我该如何给众人封侯?张良:王上最恨谁就先给谁封?
迪丽瓦拉
2025-10-27 20:32:39
0

《——【·前言·】——》

打天下容易,分天下最难。刘邦辛苦打下江山,眼看众功臣都在等着封赏,他却犯了难——到底该先封谁?谁封得多,谁又心有不满?

这时候,张良说了一句话,听起来怪得很:“陛下,您最恨谁,就先封谁。”刘邦一听愣住了,旁边的人更是摸不着头脑。

可偏偏,这句话成了稳住天下的关键。张良到底在打什么主意?这话背后藏着多深的心机

当年的混混头子,也想做大丈夫

刘邦这个人,祖上八辈子都是种地的农民,家里穷得叮当响。他自己身上还有个特殊标记,浑身长了七十二颗大黑痣。

这在古代可不是什么好兆头,邻居们背地里没少嘀咕。

年轻时,刘邦就不是个安分的主,成天游手好闲,喝酒赌钱样样来。他爹对这个儿子是又气又恨,骂他没出息,还说他比不上老二会赚钱。

可刘邦这人有个特点,脑子活络,会来事。他混得久了,居然混出点名堂来,当上了泗水亭的亭长。这官职虽然芝麻大点,但也算是有了正式编制。

就在这个位置上,刘邦渐渐展现出他的政治头脑。他对手下的人挺大方,谁有个难处他都愿意帮忙,所以人缘特别好。

有一回秦始皇出巡,刘邦混在人群里远远看了一眼。那场面相当壮观,前呼后拥的,威风得不得了。

刘邦当场就来了句狠话:大丈夫活着就该这样!这话听着挺狂,但谁能想到,这个当时连饭都吃不饱的亭长,后来真的坐上了那个位置。

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开以后,天下各地都乱套了。

刘邦没有急着出来,他一直在观望,等着看风向。这种耐心劲儿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很多人一冲动就拉起队伍造反,结果没几天就被官府剿灭了。

刘邦不同,他知道出头的椽子先烂,所以一直憋着不动。等到时机真的成熟了,他这才开始行动。

几个关键人物,撑起了半边天

刘邦起事之后,身边慢慢聚集了一帮能人。萧何和曹参是最早跟着他的,这俩人都是县里的小官,办事能力相当强。

特别是萧何,管后勤管得井井有条,粮草军饷从来不出岔子。有了他们俩,刘邦就不用为这些琐事操心了。

在路上的时候,刘邦碰到了张良。这个人不简单,原本是韩国贵族的后代,专门刺杀过秦始皇。

虽然没成功,但这份胆识就让人佩服。张良读的书多,脑子里的谋略更多。

刘邦一见到他,立马就知道这是个宝贝,想尽办法把他留在了身边。后来的事实证明,张良给刘邦出的每一个主意都相当管用。

韩信的出场就更戏剧化了。这人原本在刘邦军中只是个管粮草的小吏,干着最不起眼的活儿。

萧何却看出了他的本事,三番五次跟刘邦推荐。刘邦起初也犹豫,毕竟韩信看着真不像个能打仗的料。

萧何干脆来了个狠的,连夜跑了,非要逼着刘邦重用韩信。刘邦这才下决心,直接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上任之后,立马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以前那些打不赢的仗,他接手之后很快就扭转了局面。

背水一战、暗渡陈仓这些经典战例,都是韩信的手笔。刘邦心里清楚,要是没有韩信,他根本斗不过项羽。

可韩信这人有个毛病,功劳大了就膨胀,开始跟刘邦讨价还价,甚至要挟君主。这种行为在刘邦眼里就是找死。

当了皇帝之后,真正的麻烦才开始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终于分出了胜负。项羽在垓下被围,走投无路之下自刎而死。

刘邦的这些手下人立马就拥着他当了皇帝,建立了汉朝。按说这该是个高兴的时候,可刘邦心里明镜似的,最难办的事情还在后头。

这帮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个个都盼着封赏。谁的功劳大,谁该封什么爵位,这事儿真没法说清楚。

刘邦自己心里有数,要是这事办不好,那些手里握着兵权的将军随时可能造反。

当时朝廷里整天吵吵闹闹的,功臣们聚在一起商量封赏的事,说话声音大得不得了。刘邦站在远处看着他们,心里直发毛。

有一天,刘邦实在憋不住了,把张良叫来商量。

他问张良:这帮人天天闹腾,我看他们好像要造反的样子,这可怎么办?

张良仔细观察了一下那些将军的表情,告诉刘邦:这些人确实在盘算着造反的事。

刘邦急了:那我该怎么办?张良不慌不忙地说:王上最恨谁?刘邦想都没想:雍齿!这小子当年背叛过我好几次,我恨不得杀了他。

张良点点头说:那就先封雍齿为侯。刘邦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什么道理?

张良给他解释:您连最恨的人都封了,那些功臣就会想,既然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这些立了大功的人肯定跑不了。这样一来,他们心里就踏实了,也就不会再闹腾了。

刘邦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当天就办了个封赏仪式,第一个宣布的就是封雍齿为“什邡侯”。这个决定一出来,满朝文武都懵了。

雍齿自己也没想到,他这个墙头草居然能得到这么大的封赏。那些功臣将领们心里的石头立马落了地,一个个喜笑颜开的,再也不闹腾了。

天下安定之后,又是另一出戏

先封雍齿这一招确实管用,朝廷里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刘邦接着往下封,陆陆续续封了七个异姓王,又封了一百多个列侯。这些人拿到封赏之后,个个都觉得满意,刘邦的皇位也算是坐稳了。

天下太平了几年,刘邦开始琢磨另一件事。这些异姓王手里的地盘太大,兵权太重,迟早是个祸害。

韩信就是个典型,他掌握着几十万大军,封地又大,刘邦睡觉都不踏实。

这些人当初帮着打天下的时候是功臣,可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了,他们就成了威胁。

刘邦心里打定了主意,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这些异姓王。

韩信是第一个。当年韩信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的时候,刘邦就憋着一肚子气。

现在机会来了,刘邦先是把他从齐王贬为楚王,后来又以谋反的罪名把他抓起来,最后干脆杀了。

韩信临死的时候还后悔,说自己当初不该不听蒯通的劝告。可世上哪有后悔药?

其他几个异姓王也都没逃过这个命运。彭越、英布这些人,一个个都被刘邦找理由除掉了。

最有意思的是刘邦对待这些人的方式还不一样。那些打仗打输了被俘虏的,刘邦一般不杀,还给他们封个小爵位。

可那些主动投降过来的,刘邦反而要杀掉。这个规矩听着挺奇怪,但仔细想想也有道理。

打输了投降那是没办法,主动投降的就是墙头草,这种人留着早晚是祸害。

雍齿就是个例外。这个当年背叛过刘邦好几次的人,居然善终了。不是因为刘邦大度,而是因为他当初封雍齿就是为了安抚人心。

这个人虽然讨厌,但杀了他反而会让其他功臣害怕。所以雍齿一直活到了刘邦死后,还活了好些年。

《——【·结语·】——》

刘邦从一个混混做到皇帝,靠的不光是运气,更多的是他那一套权术手段。

先封最恨的人来稳住人心,天下太平了就开始清除威胁,每一步都算计得明明白白。韩信那些人再能打仗,最后也斗不过刘邦的心机。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打江山的时候需要这些功臣,坐稳了江山之后,这些功臣就成了必须除掉的“绊脚石”。

刘邦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后世:在权力面前,什么情谊功劳都不值一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蚩...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九黎族的领袖,领导着多个部落,以勇猛和战斗力著称。蚩尤在与黄...
原创 为... 中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多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至今仍为世人称道。从雄伟的万里长城到神秘的秦始皇...
原创 三...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英雄辈出。在这其中,有两位名叫马忠的将军,他们分别效力于东吴和蜀汉,且都在历史上...
原创 中... 中国历史上名将很多,功勋卓著的名将也很多,但是真正“功高震主”的名将,却只有这5位。 一、白起 白起...
原创 曹... 曹操为何要杀掉荀彧?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两人之间的个人矛盾。荀彧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也代表了士族...
原创 陈... 陈毅元帅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艰难的战斗与风雨,而其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便是在三年南方游击战争期间。当时,...
原创 岳...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忠臣和英雄,他一生战功显赫,带领岳家军英勇抗金,收复失地。然而,最终他却...
原创 不... 这是一组拍摄于延安时期的老照片,呈现的延安与电视剧中的形象完全不同。现在一些影视作品为了吸引观众眼球...
在不确定的时代,古代智者如何为... 公元三世纪,嵇康在刑场上索琴弹奏《广陵散》,留下“《广陵散》于今绝矣”的千古慨叹。而近两千年后的今天...
原创 陈... 陈毅非常爱才,他手下有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许多人都曾破格晋升。然而,陈毅有一次特别写信向党中央推荐一...
原创 临... 刘备临终前的一句话,让三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子龙不可重用”——这句话出自蜀汉开国皇帝刘备...
原创 中... 《尚书》将中国历史分为四个时期: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意味着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虞朝,而非传统史记中...
原创 中... 关于中国第一王朝的历史,传统的史书通常认为是夏朝。然而,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历史的真...
原创 三... 在古代历史中,“以水代兵”是一种常见的战争手段,被称为“水攻”。古人利用水的特殊性质,作为一种战略性...
原创 秦... 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举起旗帜,带领起义军,开始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这场起义因“天下苦秦...
原创 难... 在梁山泊的波涛中,生活着一位英雄好汉,名叫秦明。曾经,他是一个地方霸主,手握重兵,威风凛凛。然而,命...
原创 解... «——【引言】——»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几年,两岸统一的呼声越来越响。 但网上、街头、茶肆酒馆...
原创 晚... 太平天国虽然一度成功占领南京,但并未能推翻腐朽的清朝,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首先,太平天国的内部斗争...
原创 朱... 没法传呀,怎么传?朱棣排行老四,哪怕他是嫡子,但他前面还有二哥朱樉,三哥朱棡,也是嫡子,这也轮不到他...
原创 为... 唐肃宗借用回纥兵和吴三桂借用满清兵的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